一只马桶盖的自由行
发布时间:2015-03-15     字号: [小] [中] [大]

    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没想到,自己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在这篇文章中,他将中国游客抢购马桶盖等日本产品的原因,归咎于中国企业缺乏对细节品质的追求。这无疑刺激了“中国制造”的痛点。
    然而进一步刺激痛点的,不是更多中国人抢购更多日本产品,而是这备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日本产品——马桶盖就是中国生产的,是板上钉钉的“中国制造”。在日本市场份额占据第一位置的松下,也通过官方微博证实了这一点,其各档次的马桶盖都是产自中国杭州下沙。可以说,这中国生产的马桶盖,经过一趟日本自由行,又被中国消费者费力地背回了中国。
    这让不少中国企业忿忿不平。为何在消费者明明对此有巨大需求的马桶盖行业,国产的马桶盖却销量上不去?为何中国消费者舍近求远,要费力伤神地从日本买马桶盖?咳!最要命的,是这马桶盖就是中国企业制造的!一位从事研发推广智能马桶盖20年的西安某企业家还专门写公开信,告诉消费者不仅中国企业有做高质马桶盖的技术水平,而且由于中日两国在电压和水质方面的差异,日本马桶盖并不如中国马桶盖,呼吁人们重振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既然中国企业有能力,实际上也生产出了受消费者认可的高质量产品(虽然不是在中国销售的),那么为何会有大批消费者兜一大圈,买中国出口到国外的马桶盖,以至于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新闻?有人说,这是因为消费者购物时的从众心理,既然日本秋叶原电器街上那么多中国人买日本电饭煲、日本马桶盖,那么带一个回去肯定不会错。也有人说,中国企业厚此薄彼,专门为国外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而把质量差的在国内销售。如果说,一时的热点是在日本买马桶盖,我们可以理解为消费冲动、不理性购物等等。然而,仅今年春节期间,就有45万中国人赴日消费60亿人民币,消费到日本媒体称“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这是否说明疯抢日本马桶盖不是不理性消费,而正是非常理性的消费决定呢?
    正如吴晓波在他的那篇引发争端的文章中所描述的,在免税店里疯狂抢购马桶盖的消费者,是他在日本参加高管年会的朋友们,至少属于“中国中产阶层”,“他们很难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广告打动,他们当然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不过他们同时更是‘性能偏好者’,是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正是这样一群理性消费者,疯狂抢购日本马桶盖,并愿意费力地把马桶盖搬运回去。实际上,原因不在于马桶盖价格有多低,而在于马桶盖的质量好值得他们这么折腾。而国内的马桶盖即使如企业家们所说价廉物美,但他们却很难相信,所以并不为国产马桶盖买单。
    所以,这种对国产马桶盖质量的不信任,以及对中国生产在日本销售的马桶盖质量的信任,源于中国产品普遍缺乏高质量的衡量,以及对可信赖的高质量水平的证明。这也就是新闻中大家所指责的,中国标准不如日本相关标准高,中国标准的执行不如日本标准执行效果好等。这能通过媒体报道的,松下中国客服回复中得到证明:“日本出售的马桶盖依据的是日本相关标准生产,质量优于国内同品牌同功能产品”。
    好了,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标准要低于日本标准?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但是这些有蓬勃购买力的中产者,他们所需要的产品,不仅要达到政府对于基本安全的标准之外,还要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怎么办?目前而言,在中国确实没有好办法,除了自己去国外买,就是上国外网站海淘,以及找海外代购这样的途径了。这就是马桶盖现象的症结所在,中国企业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但限于政府标准要满足社会公众健康、安全、环保等基础需求的缘故,只有市场门槛值的标准。
    这种多元的质量需求与单一的标准体制的矛盾,正是导致“中国制造”无法有“中国自信”的关键所在。马桶盖自由行的故事,不是“中国制造”以及中国企业的失败,而是中国标准体制限制了他们成功。质量优越的“中国制造”,只有漂洋过海,通过日本标准才能正面自己的真正价值。是因为日本除了这种政府强制性的标准之外,还有众多反映不同消费需求与质量水平的社会团体制定的标准,通过市场第三方的认证,消费者就能放心买到自己需要质量水平的产品。即使,为此支付了更高的价格,消费者也心甘情愿。
    因此,要改变“中国制造”只能通过“走出去”才能证明其质量水平的现状,需要改变的不是人们对国货不信任的“怀疑精神”,也不是提高中国企业的制造技术水平,而是需要改革目前“唯政府标准是命”的标准体制。让更多优秀的市场社会主体,通过制定、使用团体标准,并通过认证标识的方式将质量信号传递给消费者,这样中国消费者就不会这么辛苦地背马桶盖回国了。相信这不仅是日具购买能力和品质追求的中国消费者的福祉所在,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制度保障。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