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利用网络平台针对质量安全事件的讨论存在明显的发散性。讨论内容大致沿着三个方向发散:产品相关问题;同类产品问题;产品企业和政府监管问题。
质量安全事件在网络曝光后,消费者会深度挖掘该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其它问题。肯德基“速成鸡”曝光后,一则“肯德基厨房内幕”的帖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帖子的内容描述肯德基原材料的制作细节。消费者阅读到这则帖子后,与速成鸡事件联系起来,很容易形成肯德基所有原材料质量都不可靠的想法。负面影响迅速扩大。两个帖子都是描述肯德基原材料问题的,存在极强的联系,消费者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很容易发散到另一个问题。
消费者在经历一些质量安全事件后,会以总结性的话语以点带面对同类产品进行评价。以一则新浪微博为例,作者以词的格式调侃质量安全事件,包括速成鸡、地沟油、假牛肉等等。所有例子都是发生质量安全的事件,并且都是消费者日常食用的产品。虽然这些事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但消费者一旦遇到类似的事件,往往会“翻旧账”,将之前遇到的事件一并拿出来讨论,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事件给消费者都造成了人身伤害,因此消费者很容易将其联系起来一起讨论。
消费者在针对事件的讨论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联想到企业和政府监管的问题,认为企业和政府没有充分履行产品质量监管的职能。产品由企业生产,由政府监管,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消费者自然而然的将责任归咎到企业和政府。
网络的匿名特性使得网民可以畅所欲言,这一特性让企业和政府对消费者的讨论内容产生质疑。而网络快速传播产生的巨大负面效应又让企业、政府不得不对其进行关注。企业和政府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如果相信错误的信息,会导致企业和政府做出错误的决策。仔细研究网络质量热点事件不难发现,网民的讨论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伤害驱动。消费者是非常理性的。为什么奶粉会成为关注的热点?为什么服装和文具用品不会成为热点?质量事件与舆情不同。舆情一般不会产生人生伤害,更多的是娱乐消遣,比如明星八卦。舆情的对象是所有网民,并不专门针对消费者。由于不产生利益和伤害关系,所以网民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舆情关注并加以评论,评价与否都不会对自身造成任何影响。舆情是兴趣驱动的。质量事件则不同。由于消费者在网络进行的讨论和发言是因为发生交易行为后,使用购买的产品产生伤害从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质量事件是伤害驱动的,因此发言是真实的。而消费者是具有网民和消费者双重身份的人。消费者不会浪费时间关注与自身没有关系的事件。
面对着网络发散性讨论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和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两项措施。针对用户数量多、用户影响力大的网络虚拟社区进行事件的追踪。用户数量多说明虚拟社区成员的联系非常紧密,信息共享力度大,信息传播速度快。用户的影响力越大,被关注的人数越多,迫于关注的压力,这些用户发表的言论真实性越强。针对具体的事件追踪关注度高的微博和帖子。通过阅读帖子发现,针对某一事件发布的帖子虽然非常多,但是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非常少,并且引起广泛关注的帖子内容都是针对事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而没有引起关注的帖子内容往往都是对事件的简单描述,无法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共鸣。因此关注度高的帖子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无论是帖子的内容还是回复作者的内容,都值得企业和政府关注和分析。第一项措施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第二项措施是确保信息的全面深入性。相信通过对这些网络质量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企业和政府一定能够了解更多与事件有关的消费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