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向是质量信用体系的重要属性
发布时间:2018-12-30     字号: [小] [中] [大]

    构建好的质量信用体系的重要理论方法是设计一套市场导向的机制。在信息经济学研究出现以前,关注质量信用这一问题的文献并不多见。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是建立在“信息完全”的基础上的。“信息完全”意味着市场上的买卖双方在交易之前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即买方完全了解卖方关于产品质量的所有信息,而卖方也完全了解买方的经济实力,双方不存在质量信用问题。然而,市场交易的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信息经济学学者Akerlof在1970年发表的论文“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中提到了“不诚实的成本”,即在市场交易中,由于卖方比买方掌握了更多的产品质量信息,因此,卖方向买方发出的质量信息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误导性的。当卖方发出的质量信息是误导性的时候,就会产生不诚实的成本,包括买方被欺骗的金额,以及不诚实交易导致正常交易被挤出市场带来的损失。之所以会出现不诚实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买卖双方缺乏最基本的质量信用,即市场上没有有效约束卖方实施不诚实行为的方法。由于质量信用风险源自卖方,Akerlof提出了一些机制设计,例如卖方为每一个产品提供担保书,向买方确保商品的正常预期质量。这实际上就是卖方向买方做出的质量信用行为。卖方为了吸引更多的买方购买其产品,通过担保书向买方承诺该产品的质量信用保证。
    这一机制带有明显的市场导向。首先,企业提供产品质量担保书这一行为带有明显的自发性。为了追求最多的利益,企业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质量信息,为此,企业会主动通过提供质量担保书等行为,向消费者发出企业产品质量好的信号,以帮助消费者减少购买前的质量信息搜寻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这一行为并不是由消费者或者其他市场主体提出,而是由企业自发执行的,具有明显的自发特性。其次,这一行为同时对企业产生激励约束效应。激励效应在于,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不断提高担保时间等方式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约束效应在于,一旦企业的产品质量无法达到担保书上的承诺,企业将面临着赔偿、罚款等惩罚措施,这将倒逼着企业持续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再次,这一机制提高了市场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卖方因为提供担保不得不保证产品质量,买方根据这一质量信号能够购买到质量更高的产品,而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将被挤出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为此,这也是目前企业普遍使用的质量信用承诺机制之一,同时,诸如引入第三方质量信用服务机构等市场导向的机制也同样能够推动质量信用体系的建设发展。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