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质量与产品质量的渊源
发布时间:2014-05-15     字号: [小] [中] [大]

    任何研究的起点都离不开历史的考察,经济增长质量目前已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很大的一个空白就是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起源和理论的渊源进行历史回溯性研究。从经济增长质量的历史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宏观的经济增长质量概念与微观的产品质量无论是在政策实践上还是理论概念上都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但遗憾的是不管是政策操作还是理论研究都逐渐偏离了微观产品质量的传统。
    回顾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实际上经济增长质量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8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是我国经济的致命弱点,七五期间对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提出适度的要求,有利于把各个方面的注意力进一步引导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来”,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被当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到199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明确地提出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一发展目标,当时的经济增长质量已不再是一个微观的产品质量概念,而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概念,当时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是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方面。不过仔细回顾当时的论述,可以发现中央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认识,主要还是基于对于产品质量领域的问题,在2003年时任国务理总理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国之道,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这是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产品质量与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最直接最有力的表述。可见,我国对于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认识起始于微观的产品质量问题,并且对于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治理大量地提及过微观产品质量问题。但是,从后来的政策实践上看,尤其是最近以来,基本上已经偏离了从微观产品质量看待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传统,甚至于“质量”已经仅仅成为一个“效率”的代名词,政策主要地依赖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的措施来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不管是经济结构问题,还是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以及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都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从理论研究的脉络上看,经济增长质量也是从微观的产品质量开始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提出最早提出经济增长问题的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学家——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他在1977年提出的经济增长质量概念是: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和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这一概念虽然并不完备,但却非常鲜明地强调了宏观的经济增长质量是具体的微观消费品、生产资料的质量,以及产品要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有着极其坚实的微观基础。但是后来的经济学家,包括主流的增长经济学经济学家Barro,以及世界银行经济学家Thomas等在提出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时,都走向了宏观而抽象的定义。我国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也基本上偏离了最早的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从经济增长的有效性、稳定性、协调性、包容性等宏观的方面来研究经济增长的质量,而鲜明有文献从经济增长和质量两个基本概念出发对其进行理论界定,最终的政策建议也回归到了宏观调控的思路。
    从政策与理论研究的实践上来看,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是起源于微观的产品质量问题,但后来的政策实践与理论研究却将两者的关系逐渐忽视,最终也使得我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根本改观。之所以会偏离微观质量的思路,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改变经济增长质量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具有直接的效应,容易看到效果,因而被政府所偏好;另一方面,主流经济增长理论中,在质量方面还缺乏建树,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很容易回归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因而,回到经济经济增长质量的本源,着力构建起具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是破解经济增长质量问题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