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体都是人们如何建立对商品的控制、如何安排生产商品、他们如何处理商品、以及他们从商品中得到了什么,本质上都是研究商品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阿玛蒂亚•森和众多经济学家的共识。
既然基本关注是商品与人的关系,与这此密切相关的是如何判断一个人从商品中所获得的利益,以及他或她消费或者生产这种商品前后的个人“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在时间上的变化。进一步地,理解、判断和评价这种利益,或者是两种状态的比较静态,或者动态的改变,就有着多种不同的方法。这包括个人的富裕程度、满意度程度、甚至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由(人身自由、财务自由等等)、个人是否能够自由地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再有就是社会对个人各方面需求的满足程度。显然,在经济学范畴当中,这些议题中的每一个本身都非常重要,而且在不同的环境设定中也可以相互关联在一起。
对于这个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上是采用一个简单且单一的衡量个人利益及其实现程度的标准,也就是边际主义学派或者新古典经济学惯常使用的“效用”方法。而秉持功利主义观的经济学家,即那些专业或者非专业人士都可能耳熟能详的名字,如埃奇沃思、马歇尔、庇古,他们就将效用与满足或幸福等同视之。当然,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效用”也被赋予了更宽泛的用途,往往指的是经济人最大化或者最大限度上利用的任何东西。
森认为,如果经济学中始终把一个人对自己的福利和最大的选择行为的看法都可以分别被称为“效用”,那就暗示着,一个人总是最大化的东西实际上是自己的福利。那么实际上,这些理论倾向于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傻瓜”,它们无法区分关于一个人的福利、欲望、一个人对自己福利的看法、一个人的动机、一个人在选择行为中的最大化等问题。但是,这会带来负面影响,其作用是对人、对人的感情、思想和行动采用的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视角,从而使经济理论的范围和影响日益狭窄和贫乏。
森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在选择背后的动机可以被视为一个参数变量,它可能与追求自身利益相吻合,也可能与追求自身利益不一致。通过这种方式,森区别看待了一个人的利益和成就这种利益的方式。前者他称为是“福利”,后者被认为是“优势”。“福利”关系到一个人的成就:他或她作为个体的存在有多好?“优势”指的是一个人拥有的真正机会,尤其是与其他人相比的机会。
显然,森首次在经济学中做了一个重要的区分。他这里所强调的优势,与他一直以来所重视的自由非常接近。获得福利的“优势”,可以用获得福利的自由进行替代。这就大大拓展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我们后来看到的贫困、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测度都受到森的这种观点的影响。无疑,这种区分也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