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品牌危机”管理的了解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年前,当时在图书馆看到几本相关书籍,出于好奇便借来翻了翻,仅是对这一领域有了简单的了解。
瞬息万变的产品竞争市场上,一个正在走俏的名牌突然被市场吞噬;有百年历史的名牌一下子跌入低谷,甚至销声匿迹也已不再是耸人听闻的新鲜事。从“三株口服液”事件,到“SK-II”化妆品事件,再到后来的“光明奶”事件,“奔驰车”被砸事件等等,一件件的“品牌事件”都演化成为一件件现实的“品牌危机”。回溯每件事件,都可看到品牌拥有企业对危机的应对与管理,包括危机预警,危机控制,危机公关等等。其中最为主要的共同特征就是,危机应对的主体都为发生危机的企业本身,而不涉及其他组织或机构。
而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品牌事件”的现象,似乎并不能用“品牌危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给以解释或应对。例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原本是三鹿集团一家企业的危机事件。但事实是,这一事件席卷了全国的奶制品行业,伊犁、蒙牛等更大的名牌企业也卷入危机。致使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产生极大的不信任,2009年较2008年销售量下降达40%。2010年爆发的“双汇火腿”事件,这一事件同样引发了其他肉制品企业业绩的下滑,平均销售下降均超过10%。最近发生的“沃尔玛”绿色猪肉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整个超市行业的信任感降低。对这一结论,我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但从网上消费者对此事件的评价,可以看到很多消费者的评价为“超市卖的东西与一般市场没有任何区别,都没什么保障!”。 7月份北京4号地铁扶梯事件,不仅是OTIS公司在中国的滑铁卢,也严重影响了其他电梯企业的品牌形象。老百姓对国内所有品牌的电梯都产生极大恐慌,甚至成为老百姓街头巷议的主题。再说的大一点,“中国制造”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品牌”。目前,经常由于个别产品的问题,引发世界消费者对“中国制造”这一“事实品牌”的偏见与抵制。
通过以上事件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危机都是由于某一产品事件,引发了一个整个行业的危机,行业中的每个品牌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与损失,而应对危机的主体也发生了改变,危机应对的主体出现了国家部门,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行业内每一个企业。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应对都不能从“品牌危机管理”中找到理论支撑与应对方法。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在此称为后“品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