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来,上海仁济医院的赵晓菁医生因阻止患者插队后被警察拷走的新闻在网络上持续传播。虽然到现在为止警方和赵医生都透过媒体表达了对对方工作的理解以及今后会纠正自身的不足,但这一话题仍然高热难下。舆论的不断发酵是这一事件带来的后果,而“仁济医院事件”的起因则具有极强的必然性。
“仁济医院事件”的发生为何具有必然性?抛开上海警方执法过程是否欠妥的情况以及就医过程中是否存在插队的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在警情通报以及当事人回应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描述——“秩序混乱”,而就医秩序混乱是造成此次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一周这一事件发生在了上海仁济医院,下一周它可能在其他城市的任何一家医院发生。
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我们正在遭遇一个“拥挤社会”——民众的诉求越来越多,而公共资源又十分有限,而这一事件就是由于医疗资源与患者的就医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社会冲突。而“医疗资源不均”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时间的改进和探索,并非“阵痛式”改革能够根治。而“维护就诊秩序”则是能够短期内实现、并能有效解决“就医秩序混乱”方案。
优化就诊流程与秩序可谓最为有效的手段,各医院对就诊流程也做了相应的优化,但是事实可以看到,去医院从挂号到最终诊治结束,几乎每个环节都在排队,去医院几乎平均都要4个小时以上。但现在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不知道”,而是“不重视”。目前,支付方法如此方便,但是医疗系统拒绝使用。目前,各平台都推出了网上挂号系统,但是仅对全自费的患者开通,使用医保卡的患者不能使用,人为的增加排队时间。以在中南医院就医而言,之前医保卡是可以与支付宝绑定在一起挂号的,但是后来直接取消,如果要用医保卡必须现场排队挂号,而使用医保卡的大多为年长的患者。本来年轻的患者由于善于使用网络支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支付更快捷的完成挂号,而给年长的患者腾出空间,但是由于要求都必须到窗口排队挂号,自然增加了排队时间。我认为这本是就是一种“资本的歧视”。另外,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因需要长期服药,且仅需开药,由之前的方便门诊现在全部转为专科门诊,仍然需要从挂号到最终开药等待一个全流程。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就诊流程的优化是没有技术问题,而是医疗系统是否愿意优化的问题。
就诊秩序需要维护,但这不应该是医生的责任,医院应该承担起完善就诊制度的责任,进而减少医患冲突,保证医生工作正常进行。当医院制定了完善的就诊秩序维护制度后,患者在在违反规则时会考虑到自身成本,而且那些想要插队的人根本见不到医生,可以大大降低医患冲突的隐患。维护就诊秩序的方法有很多,无论是规范患者引导流程、增加秩序维护安保人员还是完善医院导医制度等,都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现在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不知道”,而是“不重视”。如果这一医患冲突事件发生后,仅由医生和患者本身承担后果,那么这一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仁济医院事件”仍旧会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