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2007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Gregg et al., 2008),中国城市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5%以上(Dhakal, S., 2009)。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美国、欧盟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城市的聚集效应相对更强且城乡差距更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2016),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比大于美国(80%)与欧盟国家(69%)(Dhakal, S., 2010)。随着中国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与深入,中国城市的产城融合与聚集会进一步提升,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还将进一步增大。这同时伴随着其他环境问题的产生,通常环境问题与能源消耗高度相关,因此调整城市自身的能源结构与提升能源效率成为解决环境问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同时学界一直认为提升能源效率本身就是调整能源结构的一种方法。
中国政府秉持着以“市场为基础”来解决环境问题,从能源的角度,发改委气候司提出了碳交易市场,发改委产业司环资司提出了用能权交易,发改委能源局提出了配额制加绿证的想法。这些市场的建立初衷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多少有些重合的地方,这也许会导致政策之间的冗余,而可能并不会产生“1+1>2”的政策间叠加效应。
碳交易不会激发新能源发展
碳交易的原理是总量控制加交易,当市场构建起后,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会选择通过减排将多余的配额售出,从而实现以最低的成本达成全社会的减排目标。理论上,碳交易是利好新能源发展的。一方面通过碳交易,给碳定价,从而提高了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而新能源由于无该项成本,故可在竞争上体现出相对优势。另一方面,面对碳价,企业可能会选择减少自身排放而非外购配额,而企业想要减少碳排放的手段十分有限,目前可供选择的只有三种:提高能效、使用新能源、使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但事实上,碳交易在中国并没有激发新能源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电价并未完全放开管制,连煤价上涨的成本都不一定能很好在电价中体现,更何况碳价?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将用电的间接排放算入企业的排放量。也就是说,企业的排放量除了其生产过程中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包括了企业购入电力和热力消费的排放量。其中,电力消费的计算如下:
电力消费的排放量=企业外购电量×电力排放因子
其中电力排放因子应根据企业生产地及目前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南方电网划分,选用国家主管部门最近年份公布的相应区域电网排放因子。理论上,若企业使用新能源而非传统火电,碳排放量将会减少,但是依据上述公式,使用新能源而减少的碳排放量在最终计算时企业碳排放时无法体现。这就导致新能源并不会因为碳市场的建立而被激发。
绿证交易将会冲击碳交易
2018年11月16日发布的绿证交易配额制的征求意见稿,旗帜鲜明地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对比绿色发电和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可以通过脱硫、脱销、除尘的技术达到污染物的近零排放,但要实现超低碳排放只能选择CCS,但由于目前CCS价格过高,远达不到如脱硫、脱销、除尘技术般普及,发展绿色能源是实现低碳的最优选项。但配合了碳交易,这种减排效益似乎难以体现。在碳交易体系中,除了配额交易,还有一种抵消机制。若CCER可以以一定比例被使用,则意味着绿色能源的外部性将以CCER和绿证两者分开体现,其中CCER体现绿色能源的低碳属性,绿证则体现绿色能源其他的外部性。而低碳作为绿色能源的一个重要外部性却未被归入绿证中,对于绿证的自愿购买者而言,购买意愿可能有所下降,从而影响自愿绿证的价格。由于电力行业的间接排放被纳入企业总排放量的特性,使用绿电实际上可以降低企业在用电方面的间接排放,但目前的计算办法采用片区电网排放因子,无法真实体现企业用电的碳排放量。
电力市场改革带来的新冲击
电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即还原电的商品属性,这意味着电的成本将可传导,即发电侧感受到的碳价将可以传导到用户侧。此时,碳交易若仍将电力的间接排放算在用户碳排放中,则会导致用户支付双重碳费,有悖于碳交易希望以最低成本实现全社会减排目标的初衷。另一方面,与绿证息息相关的配额制将于2019年开始实施,而配额制度的确定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强制市场上的绿证价格,也就是行政成本。这将会导致各地政府在各类考核目标中,权衡综合考虑,最终会导致市场的作用失去,而形成一个考核指标的博弈权衡。
政策的叠加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目前,中国现行或即将开展的积累环境交易市场,包括碳交易、绿证交易、用能权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与电力市场交易,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或者说这几类交易市场存在很大的交集。目前,这几类交易市场锁定的交易主体基本都是工业企业中的用能大户,而且基本都是强制纳入。一个市场有买有卖才会真正形成市场,那么很大的概率会形成一个企业如果是卖方,那么很大的概率可能导致这个企业都成为卖方;而一个企业如果是买方,该企业在各类市场上都是买方,这会导致大量的企业多重地负担环境成本。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政策间的冗余问题值得目前如火如荼的环境交易市场冷静的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