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甚至进一步升级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因双方的贸易失衡而导致的。也许是两国的货币关系造成贸易上的失衡,也许是产品结构上的不对等导致的贸易上的失衡。之所以,中国对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是因为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靠不断释放“人口红利”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并持续增长拉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但其实,中国除了释放“人口红利”外,还在不断地释放“环境红利”。可以说中美贸易中国在环境上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如图所示,中美贸易战涉及的领域。
从上图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领域,从相对性的角度来看,完全属于“环境污染密集型”的产品,如生物医药、农机装备等。而中国对美国拟中止减税领域,完全属于“环境集约型产品”,如农产品、芯片与服务贸易。假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环境权交易市场(包括排污权、水权、碳交易与用能权等)将环境价值具体化。按照目前主要的交易确权机制,谁污染谁负责的生产端原则,那么中国将很可能完全并长期处于贸易逆差,这就是“碳泄露”问题,或者“污染天堂”假说。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由于中国环境标准与规制力度较小,发达的美国国家将“环境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环境标准低的中国,从而释放“环境红利”。
但是,中国自2016年开始加大环保督查与规制力度,目的是为了改善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问题,但是很可能导致中美商品贸易进一步加大,同时中美环境贸易会逐步减小。中国于2018年1月1日起,停止进口洋垃圾。这导致美国、欧盟、日本等长期出口“洋垃圾”的发达国家,不得不寻找其他“垃圾”出口目的地,或者在本国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但这本身违背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产业布局的需要。而中国之前靠处理“洋垃圾”作为原材料的企业,不得不转向寻找其他替代品进行生产,导致产品价格上涨,由于惯性与选择依赖等特点,导致潜在的中美商品贸易顺差可能进一步扩大,但是环境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
另外,随着中国环保力度的加强,中国大量以前靠“环境红利”的企业,不得不进行转型,要么提升自身的技术、管理与生产水平,要么淘汰、关闭。这其实优化了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之前中国的环保监管思路是“抓大放小”,一些小型企业没有环保压力,在成本上比大型企业有较大优势,因此靠低价进行竞争,大中型企业为了市场在成本不具备优势的前提下,不得不进行低价的恶性竞争。但随着,中国环保力度加强,中国产业得到优化,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虽然从国际贸易的绝对值来看,中国很多领域的出口量都出现了下滑,但是从全球贸易角度而言,中国的相对比例依然是强劲的。这说明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是得到加强的。这也潜在地可能导致中美商品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环境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
综合上述分析,对于中美贸易间不管是商品贸易的顺差,还是环境的逆差,如果坚持全球化与公平竞争的贸易秩序,一定会从新走向一个新的平衡。对于中国而言,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也是维持中国自身商品贸易与环境贸易平衡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