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不愿意创新
发布时间:2017-07-02     字号: [小] [中] [大]

    2017年6月25日到2017年6月30日,质量院师生再次启程开始2017年的CEES调查,主要目的是感谢去年支持我们完成调研的企业,送去我们一年来的分析成果,最后是完成今年一个专题调查即“质量创新”专项调查。谈到创新,我在回访各个政府领导与各个企业时,总是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企业家面临现在的经济环境,为什么不愿意创新呢?”
    关于社会是否有“创新”的生态,有一个“低垂果实理论”。所谓“低垂果实理论”就是人类总是想用最省力的办法谋求生活之道,那么就会首先采摘最低的果实。世界上有三种人,有一部分人采完低垂的果实后,明年继续采新长出的低垂的果实;另一类人在采完低垂的果实后,会砍树吃高的果实,这样第二年就没有的吃;还有一部分人在采完之后不断种树,就可以不断吃。这恰好对应了三种制度,最好的就是最后一种制度,即不断有人栽果树,也就不断有果子可以吃。而栽果树的人就是企业家。无论是美国200年的增长,还是中国近30年的增长,都是企业家不断栽培果树的结果。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生产模式的转变,过去赚钱的是套利型企业家,例如个体户、乡镇企业家、90年代房地产企业家等,他们依靠市场不均衡发财致富,因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资源没有得到很好配置,所有的产品都处于缺少状态,以及农村过剩劳动力也促进了套利型企业家事业成功,并成为对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企业家。然而如今,套利机会越来越少,劳动力成本上升,模仿西方高科技空间越来越少,产能过剩等等问题陆续出现,还想继续保持成功,就需要转向创新型企业家,创造一种别人没有的东西,因为套利型企业家是看见别人有,直接拿过来的成功,这是中国目前很大的挑战。
    另外,中国消费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仅对“价格”敏感向“价格+品质”同时敏感转变。2016年的双11狂欢购物节,创造了单日1207亿元的交易神话,这反映出价格对消费者而言还是最大的痛点。但是,跟踪2016年双11购物数据,可以发现在一个月之后,销量前十大品牌中,退货率平均在30%以上,最高的竟然达到64%。这说明,中国的消费者的消费观正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家必须面对中国消费者消费观的快速变化。斯密的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提高=经济进步,其中劳动生产力提高包括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更加细分,这也直接产生了市场。由于消费者消费观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市场的不断细分,但要供给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这些都依赖于企业家。但是,现实中中国的企业家大多陷入以往的生产模式,通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提出来供讨论。
    第一,中国企业家本身的问题,我们已经习惯“低垂的果实”,就是生产其他国家已有的产品,久而久之不会创造新的东西;或者说,中国的企业家更多地陷入到了路径依赖的一种惯性当中。如果说国企由于船大难调头的话,那么中小企业也进入到这种模式应该有独特的原因。根据调查,可知目前中小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创新或者开展新的业务是因为目前的模式已经达到了一个成本收益的平衡点,如果开辟新业务或者进一步开辟新市场,自己未必有能力可以做到目前的水平,与其如此不如就把目前这些业务做好。其次,中小企业没有国有大企业那种政治资源,可以较容易的得到银行的低息贷款,有时候看到一种自认为会有较好市场的业务也不敢把自己的身价全部投入,即使自己有这种想法但是有时候资金未必够,但得不到社会合理的融资。最后,就是社会的金融环境越来越差,目前仅做风险最小或者无风险的业务,尤其政府项目更是不敢做,经常结账要等2,3年,自己很可能2,3年因为资金周转的原因已经倒闭。
    第二,中国的制度问题。创新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尝试,如果每个人的权利得不到保证,创新成果没有确定回报的时候,企业家是不愿意去创新的。所以,创新型企业家对制度更为敏感,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很好的法治的时候,仍然有很多套利型企业家,但创新型企业家就没有办法花时间进行创新,因为创新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权利的确切保护。要是中国真正从靠资源配置改进的增长转向以创新推动的增长,就必须依赖企业家从套利型企业家转为创新型企业家,而这又需要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法治的社会,使政府权力受到限制,企业家才会投入持续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可能面临多次失败的创新。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