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3月2日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发生火灾,未有学生受伤,火灾已经被扑灭,火灾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发生火灾的位置是一层楼最靠边的房间,发生火灾的房间火势较大,已蔓延至阳台。
集体宿舍历来是火灾多发且易导致人员伤亡的场所,其火灾危险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集体宿舍人员密集,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物品的损失
集体宿舍是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 特别是发生底层的火灾,极易造成楼上住宿人员逃生难, 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蔓延至楼上,又易造成窒息受伤或死亡。一间宿舍受灾,往往殃及多间寝室,其影响和后果难以估计。
宿舍可燃物众多,人员防火意识淡薄,用火用电存在不规范
宿舍存有大量被褥、衣物、家具和书籍等可燃物质,一旦着火极易蔓延成灾。通过对火灾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大多数学生对火灾起因知之甚少, 安全用火用电意识淡薄, 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容易形成火灾隐患。
缺乏扑救初期火灾的基本常识
多数孩子对火灾的了解仅停留在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从未接受过任何消防知识的培训。一旦发生火灾, 往往是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扑救,从而酿成火灾蔓延。
门窗不得安装铁栅栏、设置广告牌等影响逃生的障碍物。
火灾发生时产生的浓烟温度高、毒性强,会对呼吸道造成灼伤,很多消防安全宣传和培训演练总是强调要使用湿毛巾,但是遇到火灾后一味地强调使用湿毛巾是不科学的。湿毛巾绝不是火场标配,不能把火场求生简单的化成一个“湿毛巾符号”,不能一听到火灾、不管身处什么环境,脑子里只想到湿毛巾。当然,湿毛巾也不是完全没用,而是作用非常有限。
湿毛巾只能阻挡一部分烟尘,不可能阻挡不溶于水的火场毒气一氧化碳。制作湿毛巾一般需要十几秒,火灾从楼梯间蔓延,浓烟上升的垂直速度可达3-4米/秒。此外,拿了湿毛巾,绝不意味着能穿越浓烟。浓烟的温度可能高达数百摄氏度,进入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