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过乡,做过工人,当过大学老师,还做过官……44岁那年,他毅然辞官下海办公司。如今8年过去了,他的公司从23万元启动资金,发展到总资产超过5个亿。他就是,武汉博大科技集团总裁刘建设。
44岁“弃官”下海
刘建设出生于1952年,20世纪60年代,他作为知识青年下过乡,70年代回城后做过8年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成为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校团委书记、武大图书情报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等职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调任省委科教部高教科技处处长,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调任海南某大型国有企业总经理。任职期间,他主抓的几个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的“火炬计划”。
“这些工作经历对我的创业非常重要,使我明白科技必须走产业化道路,而做产业必须依靠科技。”1996年,已经44岁的刘建设带领着十几位科研人员,下海创办民营科技企业。
“垃圾堆”上起步的科技产业
资金是所有初创业者最头疼的问题。23万元,是刘建设创业初期的所有家当,他必须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为节省资金,他最初的创业场所,选择在一家废品收购站的二楼。
“这是一栋破旧的二层楼房,楼下堆满了破铜烂铁和废酒瓶,楼上是我们的办公室。”刘建设笑着说,“员工们经常自嘲我们是从垃圾堆里发展起来的。”
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刘建设和几位科研人员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研发现,医院里基本上都是用注射器采血,然后再注进试管内。这种开放的采血方式,容易导致交叉感染。于是,他们决定研发一种封闭式采血容器。
经过近一年的研制,一次性自动定量采血容器研制成功。这种采血容器利用真空负压原理,采用全封闭采血,使采血更加安全卫生,避免了交叉感染。
到目前为止,武汉市90%以上,全国近1/3的城市医院,都采用了这种采血器。
电缆附件抗衡美、德产品
“高科技产业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这是比尔·盖茨的名言,也是刘建设经常勉励自己和员工的一句话。刘建设靠一次性采血容器在市场上掘得第一桶金后,又把目标盯在了电力行业上。
从1996年底开始,刘建设带着10多名科研人员,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武汉三镇,走访了上至电力技术部门,下至架线工人所有与电气行业有关的人。调研14个月后他们发现,在国内,还没有一家生产冷缩硅橡胶高压电缆附件的厂家,所有的同类产品全部依赖从美、德等国进口,而这种进口的电缆附件价格特别高。于是,他们决定研制中国人自己的新型电缆附件。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刘建设潜心研发电缆附件,到1999年底,第一套中国制造的电缆附件终于研制成功。
因该产品综合性能优于进口产品,价格也只有进口附件的一半,产品面市不到3年,便占领了中国市场近半壁江山,彻底打破了多年来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
“做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还必须有准确的市场定位。”随着新型电缆附件的成功,公司又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压绝缘产品。2002年,刘建设又投资3000万元新建一座生产高压绝缘电气产品的复合绝缘子厂,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
创业要保持危机意识
从租来的民房,到2个现代化的科技工业园和5个生产基地,从当初的23万元到现在的5个亿,从44岁到52岁,刘建设走过一条充满酸甜苦辣的创业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是困难的,产品研制成功后如何走向市场,同样是一条充满崎岖的路。为了打开市场销路,刘建设经常带着营销人员天南海北四处跑。他们上北京,下广州,住过地下室,喝过大碗茶。
“创业不是简单的一句话,矛盾总是在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你必须考虑从研制到生产到销售到售后等一系列的事情,可能就是一点点的小错误,就能导致公司全盘皆输。”在刘建设的眼里,创业永远必须保持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
“当初,我在海南任国企总经理时,公司给我配的专车是长达9米的凯迪拉克房车。回到武汉创业时,我骑了一年的自行车。”
回忆走过的创业路,刘建设笑着说,创业使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