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逢敏,1964届工程测绘专业校友,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主持上海航空摄影成图系统研制中解决一系列难题,使测算工效提高五倍,极大地缩短了城市地图更新周期,荣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率先在上海建成全国七大数字化测图生产基地之一。先后获国家测绘总局科技二等奖、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科学院二等奖等。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上海市城市规划局坐落在上海市徐汇区南丹东路一条小弄里,整洁幽静的环境,绿意盎然的花园,给来访者十分舒适的享受。
局长助手带我们到了采访的会议室,简局长已在门口迎候,只见他上身一件枣红色的休闲衫,下装是一条米黄色的休闲裤,从容而淡定的眼神,令我顿生敬畏。局长的时间很宝贵,我们的采访直接进入主题。
简局长很讲效率,交谈中发现他是有备而来的,我们似乎不需要做什么引导,他便轻松地开始讲述自己的过去。
简逢敏的父母亲是马来西亚华侨,他出生在马来西亚,7岁时便随同母亲回到上海求学。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很高,因而他的成绩一直很突出,他对数学尤其感兴趣。听着听着,我们发现这个有故事的人,有着一段不寻常的过去。
他的曲折
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通识,每个成功者背后总有一段曲折而又耐人寻味的过去,他也不例外。
时间的沉淀,使人学会收藏智慧与感悟,而忘却了困顿与痛苦。年逾花甲的简回忆起走过的岁月,谈及当年许多的挫折时他只轻描淡写而过;而在我们看来,曾经的困难确实给他的生活抹上过浓重的色彩,让我们将其暂名为他的曲折吧。
作为那个年代的华侨,他为此经历了一些曲折。
虽然他高中时,学习成绩优异,但他无缘进入他理想的大学,抱着“遗憾”来到了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工程测量系(原武汉测绘学院)。
然而,大学里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很快冲淡了他原先的“遗憾”。他努力学习,使得他当年作为年级180人中成绩比较好的几位同学被调到光电系一个新专业,能进这个与计算机有关而且是保密的专业,对他来说是比较理想,他很高兴,然而过了一个暑假回来,他又被调回了工程系。走的时候,光电系主任告诉了他主要原因是:“因为是华侨,有海外关系,不适宜在保密专业求学”。他的家庭背景绊住了他的脚,有一阵子他想法挺多的,觉得自己在政治上比人家矮一截。在采访中他说到:“回来以后,有一段时间是想不通的,好像一个人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家庭背景决定了你的命运了”。
大学的时候,他们那批人经历了国家三年困难期,经过了五年艰苦而勤奋的大学生活。毕业前夕,由于选修课“数理统计在测量平差中的应用”学习成绩优异,他与同年级中其他3位同学留校写有关这方面的毕业论文。随后,他面临毕业的选择,他的辅导员动员他考研究生留校,但是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而且那一年是上海向武汉测绘学院要人最多的一年,于是他选择了工作。
就这样,他被分配回了上海,回到家乡感到挺高兴。刚工作不久,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因为那时是“臭老九”,又是华侨身份,所以,在将近10年的时间他都是参加野外工作,野外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是他潜心工作之余也不忘记充电学习。他说是他的信念支撑着他走下去:“当时有一个信念,工作上要努力,要读好书,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这个信念我一直没有动摇过”。
人是有历史范畴的,无法脱离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紧紧相连。当我们问及他年轻时对未来的规划时,他笑着说:“你们的问题提得浪漫”,我们与他的代沟是很大的。我们与他们那个年代的背景不完全一样,他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读书报效祖国,当时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从最底层做起,自己不能决定去哪里,干什么。
曲折并没有使他就此放弃或是消沉,而是像许许多多成功者一样,平静看待这一切不顺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默默耕耘,他们知道,总有一天,“是金字总会发光的”。
他的达观
他的达观在于,通过时间的洗炼,他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及智慧的眼光,顽强地走下去。
大学的时候,他没有因为那些曲折而自弃,而是选择好好地把大学读完,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格。艰苦的大学生活中仍是快乐的,他告诉我们:“原来我们每个星期天都会锻炼身体,爬珞珈山,去东湖,去武大(武大本部,即老武大),我们武大的校园是全国最美丽的校园。我们以前每人发一个小凳子,买一张两分钱的票,不管下雨下雪都去看电影。”
工作的时候,他服从安排做着辛苦的野外工作,工作虽然辛苦,遇到下雨或是晚上的时候,他们还是有很多空闲的时间,但是他没有选择和其他人一样闲聊或打牌。他没有放掉学习,除了业务上的书,他还坚持学英语,虽然大学里学的是俄语,他舍不得放弃在中学里已学了六年的英语。上海图书馆是他当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从历史渊源方面看,当时的测绘工人文化程度较低,他们没有理论基础只有苦干硬干,简逢敏知道这局面是不会持久的,必须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成功者必备的素质,那就是在纷杂的环境中能处变不惊,潜心研究自己的专业,耐得住寂寞地走下去;知道自己要什么,对未来有自己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专业上出成果,人生路途上才不会迷路。在那些年的积累中,他善于思考、善于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能学习新的知识来补充知识库,以解决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他的成功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在上海城市航空摄影大比例成图系统研制中解决一系列难题,使工效提高五倍,极大地缩短了城市地图更新周期,荣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他仍坚持努力钻研业务,率先在上海建成全国七大数字化测图生产基地之一。先后获国家测绘总局科技二等奖、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科学院二等奖等。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翻看简的“成绩册”,我们看到了这么多年来他的努力,原来人生并不总是低谷,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在播种的春天你付出了多少,在收获的秋天,你是不会空手而归的,或许还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简逢敏有扎实的功底,从小他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喜欢钻研。后来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难题的时候,依然是他的善于思考、勤于钻研让一个个问题在他的手里迎刃而解。
采访中他提到一个小故事,那是在他高中的时候,老师留了一道题给他们,“一个角,用圆规和三角板将其三等分”。他和另一位同学千方百计地找到了近似的方法,然后他们就把成果寄给了当时的《数学通报》编辑部,结果遭到批评,认为他们这是在浪费时间。原来这是一道世界难题,华罗庚教授已经证明是不能用这种方法三等分任意一个角的。他们俩被老师忽悠了一回。通过这件事,他很有感触,认识到了自己的眼界还是太窄了。不过,这也体现了他的钻研精神是从小就已经成型了的。
说到他那几年的野外工作经历,除了辛苦,回想起来更多的是一些简单的快乐。时过境迁,他很感谢那段岁月,他在专业上深入研究并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外他与最底层的工人吃住在一起,真实了解他们的状况,与他们打成一片,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增加了很多社会经历。这些都为后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笑称自己在城市规划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从底层到高层的。
对武大学子的寄语
对于我们这一群来自母校的小朋友,他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关心我们的前途和未来,在采访中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提了很多的建议,也给了一些忠告。
他们那个年代的学习气氛是很好的,每个学生都自觉学习,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格,这是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的,他从自己孩子的身上体会到,太自由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他看来,大学生应该是很活泼的,有很自由的想法、很好的学习环境,眼界很宽。
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把它放大了,其实相对而言我们遭遇的挫折真是很小的,而坚定的信仰是自己走下去的源动力。更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要放弃学习,做好现在的自己,现在走好了,未来就到了。
从外地到上海来发展的同学很多,到他单位的也很多,上海相对于其他城市,在管理水平和对人才的要求上比较高一些。就他们单位而言,选择标准有很多,第一、是学生的品德要好。第二、也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他希望现在的大学生能在大学阶段学到一些知识和真本领,中学、大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期,大学四年最应该珍惜的是时间,多读一点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要参与到各种社会工作中去,因为人不可能在大学阶段完全成熟,学校是个相对纯净的地方,因而在大学阶段,处理好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看来,前者是本,切莫本末倒置了。最后,要注意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