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缅怀李庆海先生时间:2010-10-13

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子卿


李庆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大地测绘学家。我虽无缘聆听他在课堂上的教诲,但先生的著述使我受益匪浅,与先生不多的交往,更使我终身难忘。

李先生的学问是富有盛名的。人们对于李先生的赞扬,我最早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从一位姓吴的英文翻译那里听到的。他说,李庆海教授真有学问,英语又好,翻译外文书发现并纠正了书中公式的错误。我真正领教李先生的学问,是在拜读了李先生的著作之后。李先生学术视野广阔 、视觉敏锐,在卫星大地测量学兴起时期,他就看到卫星大地测量的发展前景,便开始对卫星大地测量的深入研究,并在70年代中期写成了书稿“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原理(一)”(武汉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教研室编,1975.8)。据说,这本书稿不仅是李先生撰写,而且也是他亲手刻印的。这个油印本书稿很有特色。首页是毛主席语录,如“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要自学,靠自己学”等;第一章是基础知识复习,接着分章讲述地球引力位函数、地椭摄动、大气摄动、日月摄动和光压摄动;最后一章讲述地球引力位带谐系数的测定方法。全书通篇概念论述清晰,公式推导严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当时我刚转入卫星大地测量领域,在专业书奇缺的时候,有幸得到这本书稿真是喜出望外。我如饥似渴地读将起来。从这本书我不仅领略了先生的学术造诣,学到了先生传授的知识,还领略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上世纪70年代,在卫星大地测量领域,是卫星多普勒时代。“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大地测量工作者深深意识到学习新测量技术、发展我国测绘科技的紧迫性。大约是1978年某一天,我们一批青年学子挤在国家测绘总局研究所学术报告厅正在等候一个外国人作卫星多普勒定位的报告,忽然进来一位老先生悄悄在前排就座。人们把目光转向这位老者。定睛一瞧,原来是李庆海教授。我顿时不由得对李先生肃然起敬。一个70来岁的人,一个有名望的学者,对新技术居然有如此高的兴趣,又是那样毫无架子。他的表现令我感动、令我佩服。我们的老教授不请自到,对新技术如此倾心,我们年轻人有何理由不努力进取呢!有何理由不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而开拓呢!
  
1983年,我通过外语考试,取得了教育部公派出国留学的资格。到哪里留学,导师找谁,全由个人联系。说来是一个凑巧的机会,这些颇难的问题都顺利解决了。记得那年下半年,国际知名卫星大地测量学者Mueller教授到西安讲学,李庆海教授当口头翻译。听过报告之后,我很冒昧地找到李庆海先生(此前我并未同他交往过),请他推荐我到Mueller教授门下当访问学者。李先生不假思索地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不久他向Mueller教授写了推荐信。李先生告诉我,信上不外都是为我说好话。第二年我如愿到了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大地测量科学与测量工程系Mueller教授那里。国家的公派,李先生的推荐,使我得到那个难得的进修机会。这件事使我对李先生十分感激。不料1985年我得知李先生不幸患病的消息。在他病重期间,他曾给我来过一封信,令我十分感动。信上说他将不久于人世,倾诉了自己对测绘事业的深情,并谈到结识国际测量界的大师是他一生的荣幸,等等,信中还谈到对我的希望。这封信我珍藏了很长时间。信中的话语,特别是对我的期望,至今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1986年我回国的时候,李先生正在北京住院。我到医院看望过,那时他说话已不方便了,我只能用眼神和沉思对我崇拜的前辈表达我的敬意,表达我的慰问。后来听说他的病情一天天恶化,再后来就传来他不幸去世的消息。我忍痛发去唁电表示我的哀思,以及对李先生的家属的慰问。1990年5月,我收到尊敬的刘举女士寄来新出版的李先生的遗作 “卫星大地测量原理”(与他人合著),这使我又一次深深领受到李先生对后学的关心,又一次深深陷入对李先生品格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