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冯亚民:踏踏实实,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时间:2010-10-22
罗晓兰
冯亚民,1982届电热自动化业校友,现任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院长。在该院工作20多年中,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3年他对上海就数次拉闸限电有着“切肤之痛”首次推出的全厂实时信息(SIS)应用系统。领导该院完成的“葛南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及改造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还获得了5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1项,实用新型共4项。 
采访当天,天气异常炎热,我们结束了上午的采访,吃完饭已经过了一点半了,我们不敢延误,赶紧赶往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来会一会这位在老师同学们眼中高大英俊多才多艺事业有成的校友冯亚民,现任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总经理一职。

经过了门卫的审查,我们顺利地来到了华东电力研究院九号楼。一进大楼,就看见门厅里面竖着一块“热烈欢迎武汉大学师生前来调研”欢迎告示牌,心里面一热,觉得对方对我们的采访相当重视。在他们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在九楼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学长——冯亚民。我见过他的照片,今天见到真人,果然名不虚传。他将我们带进早已准备好的会议室,一进门就看见大屏幕上面写着“热烈欢迎武汉大学师生前来调研”的字样,心里更加感激,冯学长说他把今天整个下午的时间都空出来了,我们对于今天的采访也格外有信心。大家先互相介绍了一下,然后就开始了今天的访问。

冯学长一开口说话,就乐乐呵呵的,非常地平易近人。由于之前我们对这位采访对象做足了功课,比如联系到了他学生时代的辅导员,找到了他的同学进行访谈,也对他当时生活学习的地方进行了拍摄,带来了两段小花絮,所以今天的谈话比较轻松。冯学长也是一位比较健谈的人,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先呵呵一笑,再有条理的回答,他的思维的缜密程度让人惊讶。
 
轻松高考
冯学长是78年参加高考的,是恢复高考后全国统考第二届。据冯学长描述,当时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仅仅认为是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还没有通过高考改变一生命运的那种感觉。高中复习功课的时候,不如现在这么紧张,集中复习也只是为了把之前学过的功课再加强一下,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高中生活还是非常开心的。
冯学长时很幸运的,他的兴趣在于计算机和自动化。后来上了“电厂热工测量及自动化”专业,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且有所成就,很让人羡慕。

充实的大学

问:您能讲述一下您的大学生活么?
冯亚民学长(以下简称冯):当时有几位一同读书得同学考上了武汉的大学,于是大家就结伴而行,没有家长陪同,一起乘火车来到了武汉。到了武汉以后,第一个印象就是武汉很热;第二个就是人多。后来慢慢地也就适应了学习生活的环境。当时住的地方靠近东湖,得天独厚,如鱼得水一般经常去东湖游泳,那一段时光真的过得挺潇洒的。大学和高中的学习有很大差异。因为当时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阶层,各自的基础也不一样,当时进入大学以后,首先就是要把一些基础的课程复习一下,大概花了半个学期的时间。开始的学习比较简单,也有些枯燥,因为都是高中学过的。整体来说,学习还是很紧张的。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说,我们学工科的以后会成为工程师的,就应该以我们所学贡献社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冯学长在看我们制作的短片
我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在大学里面比高中的条件更优越了,有专门的训练场。我当时是参加了院里的排球队,每周要训练3-4次。原来就是一直打篮球,排球是上大学以后才学的,而且当时很短的时间就到校队去了,经常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出去比赛。
 
问:您觉得您大学里最大收获是什么呢?
冯:大学里面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学校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对人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常说,读大学和受过高等教育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不是在一个人的学识上,更重要的是在人的本质和素质上。大学里面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并不是说我刻意地去学什么,而是在学校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我认为这是学生读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问:您觉得你在大学里面培养的那些素质对于日后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呢?
冯:在武汉大学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一种自信的培养。当时的水院(现武汉大学工学部)的专业性非常强,都是针对国家的农林水利建设的,在专业教育上是排在全国前列的,有十分雄厚的师资力量,很多老师都很著名,是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这些老师们给学生很自信的感觉,当时就是觉得国家的电力事业就是由我们承担了,出去以后工作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另外一个就是责任心的培养。如果要我寄语学校学生,我最想说的就是责任心的培养。责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04年的时候,我去给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做一个职业规划的活动,对于我带的学生,我一直都强调责任心。对工作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责任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一点我的感受是很深刻的,因为我也是从基层做上来的,就是因为做事责任感强,给领导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能你的能力并不是很强,但是你责任感强,这个就是优势。这个也是在学校学习时培养的,在后来的工作中也体会到的很重要的一点。
另外一点就是团队。当时在学校没有团队这个概念,是集体概念。在学校学习中如果能够形成一种团队合作的意识,对于日后的工作是相当有帮助的。虽然现在在学校老师会强调要有团队精神,但是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不太容易操作。我感觉武汉大学的学生团队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至少在我们电力这一块来说,比较不错。原来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同学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什么的,这些应该还不是团队精神,团队和集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团队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的,大家一起为实现这个目标作一些努力。在学校的时候,大家只是有一个朦胧的想法,到了单位工作以后,体会就比较深了。因为我们一开始工作就是做项目,十几个人,甚至好几十个人一起工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有一个很明确的判断。
还有一点就是朴实。我们当时的学生都是比较朴实的,当时刚刚恢复高考,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相对比较封闭,所以大家的见识还不是很广,都比较单纯。那时候,大家吃完饭就开始学习,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活动,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校园生活和现在的比起来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大家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面。我记得,当时在东湖边上,夕阳西下的时候,波光粼粼,很漂亮的,可以看见我们同学在那里背外语。那个景象我现在都印象深刻。不知道现在学校的环境好了,可供大家娱乐的东西多了,学习的氛围和学习的热情是不是还像原来那么浓厚?
问:您觉得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有哪些优缺点呢?
冯:最大的优点就是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表现的欲望很强。这样的话呢,就很容易被认可,会有很好的机会。还有,就是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很成型,很有个性。
不足的地方,我也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说,第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不好,比如说语文,一些基本的能力如写作、阅读、书法等等,这些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是一种基本的能露力。比如工科的学生,需要经常写实验报告和一些其他的技术类的文章,不是讲求文采优美,而是要在这篇文章中把该说的问题和道理说清楚,有条有理,符合规范。我们在招聘考试的时候,有的学生写的字实在是不敢恭维。我认为字要写得工整,从一个人字可以看出他的特点,写一手好字的人,虽然不能被认定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是却是一个静得下心来把事情做好的人,不毛躁,不好高骛远。第二,功利心太强。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做事不够稳重。刚毕业的学生,要想很短时间就能够上升很快,这是不太可能的,就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想法,在现实中有巨大的落差,同时也会使自己在整个团队中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我希望现在的学生要去“争”,不是争利益,而是争自己在这个团队中对它做出的贡献,争自己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年轻同志要有敢于超越老同志的信心,但是也要从现实出发,不要超越现实。
 
我们在采访的前期准备调查和资料搜集过程中了解到,冯亚民学长的父亲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周围接触的人大多也是从事的与电影相关的工作;而且,冯学长年轻时代对于摄影等活动特别爱好。对于受到家庭和周围环境熏陶的他来说,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没有选择从事艺术影视行业,而是选择了与之完全不相关的电力行业,让我们在心中有了一个疑问:进入娱乐圈从事电影艺术事业,曾是很多人的梦想,尤其是在这个追名逐利的社会,冯学长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呢?

不悔的选择

问:您也算出身于艺术之家,您觉得您选择电力行业,有没有觉得后悔或者是幸运呢?
冯:虽然自己的很多高中同学都从事了艺术行业,现在有的也都在这一行中有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现在的这个行业,因为这也是符合我的个人兴趣爱好的。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我所学专业的信心。
到上海工作也不是自己选择的,当时自己是没有选择权的,是统一分配工作的。后来就是要么选择留在武汉,要么选择来上海。因为我的祖籍是在上海,还有家人在上海这边,所以后来就选择来这里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我们班也特别有意思,当年分配以后,大多数人都没有变动过,比较踏实。后来我也有过很多选择的机会,我还是选择留下来,因为这个单位的企业文化、氛围吸引我。我到这里来工作,没有想过一定要做到什么职位,年轻人都比较谦卑,不像现在的大学生们职业规划作的那么好,总觉得自己有很多要学的东西。最有成就的就是我能参与到很多重要的工程中去,取得一些科技成果。
希望武汉大学的领导和老师能按照学校的校训教育好学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希望哪个学生们学好,踏踏实实,不要急功近利,把握住机会,培养对社会、家庭、企业的责任感。

  采访结束以后,冯学长亲自送我们下楼,合影留念,整个过程都是笑呵呵的,很平易近人,没有距离,让人觉得学长不仅仅是在科研行政上面颇有魄力和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人,用今天的评价标准来说,应该是一个具有很高综合素质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