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抚今追昔 饮水思源----深情缅怀我的导师李国平院士时间:2010-11-16
中船重工集团第709研究所  吴新垣 研究员
 
1956年9月,我怀着“向科学进军”的理想考进了武汉大学数学系。在系里召开的新生入学教育报告会上,李国平院士的学术成就、还有他的开拓精神和革命激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1958年,在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运动中,以李国平教授为首的广大师生率先举起了“数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红旗。广大师生满腔热情地探索着数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我带领几个同学请李老师讲了一堂函数论课,用他的录音做了一台自动讲课机,在系里的教育革命成果展览会上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1959年,我们年级分配专业的时候,我觉得李老师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术思想与我的理念特别贴切,就毫无顾忌地填报了李国平院士的《函数论与控制论》专业。现在看来,正是李老师的“数学、计算技术、自动化三结合”的先进学术思想,才使我在经历了五年大学教育之后,能够较好地顺应国家变革的需求。
1961年我大学毕业时,李老师创办的数学研究室晋升为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我被分配到这个所工作。当时担任所长兼第一研究室主任的李老师对我说:“你的行政关系放在一室,但你被安排在我的办公室里读我的研究生,此事已报请党委同意。”这样,我就在李老师办公室的套间里坐了下来,接受了李老师为期四年的单个调教。
记得我读他的专业课的第一天,他便开了自己的《整函数与半纯函数聚值线理论》和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等十六本专著要我自学。李老师用带着广东客家口音的普通话幽默地说:读书比杀猪更容易,因为书是死的,猪是活的。读书是一种享受,要一边读,一边写。平日,李老师总是对他的学生们说:真正的学问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自己钻研出来的。我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让你们掌握学习方法。只有能自学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问家。
李老师对治学的高标准、严要求,促使的他的每一个学生不敢懈怠,自觉或不自觉地、日以继夜地刻苦学习,不断地向上攀登。李老师本人更是言传身教,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更让我钦佩的是他常年以所为家,不论星期天或节假日,他都在办公室里辛勤地工作着。
李老师多次在全所大会上说:搞科研的人就要耐得住寂寞,要当苦行僧,不为名利所动。要刻苦钻研,竖起床板日以继夜地攻读。他自己每天就是揣着一本外文书,挎着一把晴雨伞,昂首挺胸,踏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步行二、三十分钟上下班。白天在所里干,晚上在家里干。
最让我钦佩的是李老师在功成名就之后,从来就不愿意做一个空头科学家。他身兼多职,桂冠累累,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频繁,但他从不为其所累。担任我所所长期间,他一直坚持每个星期安排一个下午用来行政办公(这是中科院当时为减轻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负担的规定),其它时间完全用来做研究工作。
在担任中科院数计所所长期间,李老师不仅用他的社会地位来支撑这个所,而且用他的先进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优良学风来哺育这个所。当年没有他这棵大树,我们所就不具备建所条件;没有他这棵大树,中南五省的计算所就不可能向武汉集中,从而也就得不到研制全国仅有的X-1型电子计算机的任务,也就没有今天的709所。
1966年8月,李老师带领他的武大教改试验班和中科院数计所一室的部分同志来到湖北省麻城县浮桥河水库搞半工半读和半工半研。我们住在水库管理处的平房里,白天参加修建试验基地住房的劳动,挑砖、抬石头、浇预制板、砌房;晚上读书学习和工作,通常都持续到午夜时分。
文化大革命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派性斗争。大量的革命干部被打成走资派,专家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我们的所长李国平院士除了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外,还蒙受了“里通外国”的不白之冤,被造反派关进了牛棚。就连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门生,也日夜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1968年,中央把国家科委新技术口的几个计算机研究所纳入国防科工委序列,我们所被更名为六机部第七研究院第709研究所。从这时起,我们所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原来只搞数学理论的同事面临工程技术问题感到很不适应。我由于从大学起就一直接受李老师“数学、计算技术、自动化三结合”学术思想的教育,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因此,我一进到0682任务组就游刃有余,在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目标识别、边扫描边跟踪算法、计算机对自动驾驶仪的控制等方面都有自主创新的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归功于李老师平日对我的教导。我认为“以任务带学科,以学科促任务”是科技创新的正确途径。
 
我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发表了70余篇论文,成为游弋在理论与工程两条战线上的两栖学者。在系统仿真、人工智能、舰船指挥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事实表明:预研项目和工程任务双肩挑,使我在科研工作中相得益彰:搞工程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搞预研有更好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总之,在我42年的科研生涯中,处处都受到李国平院士学术思想的指引和启迪。没有他对我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1996年2月8日,李老师由于积劳成疾,不幸辞世,终年86岁。湖北省武汉市政府为了弘扬他的功德,教育后人,在武汉市新技术开发区的光谷广场给他塑了一尊铜像,与毕升、李时珍、李四光等科学泰斗的塑像并列。每当我走过光谷广场的时候,都要去拜谒他老人家。每当我看见他老人家栩栩如生的塑像,就想起他对我的教诲。
今天,在李国平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这里缅怀他老人家的光辉业绩,弘扬他的先进学术思想,在武大校园再次树立他的纪念铜像,我便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我们七零九所缔造者李国平院士的不朽功绩。喝水不忘挖井人。愿李老师的光辉业绩薪火相传,七零九所的明天更美好!
注:李国平院士的学术成就已有郭友中、范文涛研究员等人做过全面考究,故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