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峰
编者按:王明庥1950年至1953年在我校森林系就读(1953年院系调整时该系入华中农业大学),我校第四届杰出校友。
昔日“三天无雨沙满天”的苏北平原,如今一排排高耸挺拔、枝繁叶茂的杨树,锁住了飞沙,引来了鸟儿,把大地打扮得多姿多彩。许多村落杨木参天,绿荫密布,出现了“白天看不见村庄,晚上看不见灯光”的喜人景象。而创造这人间奇迹的有功之臣,就是被称为“黑杨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明庥(音同休)。2月26日,他被授予2010年度江苏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200万元。
今年79岁的王明庥,虽说是湖北枝江人,但他却与盐城有缘。上世纪60年代,王明庥被下放到大丰、东台务农,两地“冬天风起,飞沙遮天;春天雨后,碱花连片”的恶劣环境,让他萌生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念头。在林业界老前辈的指导下,他运用当时国内才起步的森林遗传学和林木改良法,开始了对杨树良种的选育研究。
1972年,林业部从意大利引进一批原产北美洲的黑杨无性系种,王明庥敏感地意识到,这个类型的黑杨可能适合在黄淮海平原生长,他把能在盐碱地生存但不易成材的青杨与黑杨杂交,培育出具有速生、抗病、材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的杨树优良品种。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国长得最快的树”。此后数年间,王明庥根据杨树育种目标和亲本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交的育种策略,迄今共选育出对我省林业产业发挥重要作用的系列优质、高产美洲黑杨新品种14个,适应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不同工业需求。他带领的团队还积极开展杨树基因组研究及抗病育种分子生物学研究,构建了国内密度最高的遗传图谱,并率先开展了杨树遗传图谱比较分析,筛选出18个与抗黑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国内外首创。
多年来,王明庥等人始终把为百姓谋福利放在第一位,针对我省林业资源匮乏的现状,他创立了新的栽培模式,长期坚持在苏北农村推广杨树优良品种,并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苗木,深入基层进行杨树种植推广。“要想富,种杨树”。王明庥还开创了平原农区林业快速发展的先河,通过组建林木育种、林木培育、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杨树系列研究团队,发展和延伸了杨树产业链,为促进苏北地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苏北地区杨树人工林面积达1400万亩,杨树蓄积量5500万立方米,年产杨木400多万立方米。江苏以占全国0.7%的林地,实现了占全国7%的林业产值,2010年全省林业产业年产值达1559.8亿元,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四。这其中,王明庥及其科研团队的贡献功不可没。
来源:江苏盐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