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向梦玲 付丽丽 王凌
人物简介:王尚庆,地质、测绘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注册测绘师。现任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站长,长期从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防灾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和重点工程的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长江三峡滑坡监测预报》《三峡库区崩塌滑坡监测预警与工程实践》专著2部,主编《滑坡研究论文选集》3部,发表或交流学术论文50多篇,曾13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奖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2009年“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
有追求 才有动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打开理想的天窗,才能飞向成功的城堡。王尚庆参加工作30多年,在科研、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矢志不渝地追求与探索,只为了心中的梦。
七十年代末,王尚庆毕业于原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大地测量专业。八十年代初期,当他还在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摇摆不定时,一件事坚定了他的专业方向,以致改变了他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那是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省远安县盐池河磷矿突发的一场百万方的山体崩塌,摧毁了盐池河矿区全部生产、生活设施,巨大的岩崩、滑坡块石,致使矿区284人惨遭遇难,年轻的王尚庆面对这场悲剧震惊了,沉默了:如何才能科学预报山崩滑坡,尽量避免或减少损失呢?他心里暗暗思忖,为自己定下了人生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为了探索山崩滑坡科学预报的奥秘,他先后在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及湖北省委党校等6所大学及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岩土工程及科技管理等专业4年余。
不到而立之龄的他,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连吃的粮食蔬菜都要到外地购买的长江西陵峡新滩岩崩滑坡区,整整工作了8个春秋。那是不平凡的8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很苦、很累、也很危险;为了精心观测危岩滑坡的变化规律,捕捉滑坡前夕的蛛丝马迹,他和同事们一道顶烈日、冒严寒,白天在滑坡体上用高精度的T3光学经纬仪、N3水准仪监测新滩斜坡位移变化,晚上用PC一1500计算机细心计算每一个观测数据,一遍又一遍地推敲、分析位移变化曲线,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研究滑坡险情变化……在布满裂缝、悬崖绝壁的链子崖危岩体危险区,在乱石翻滚、荆棘丛生的新滩斜坡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当地老乡称他是“岩崩滑坡侦察科长”。
1985年6月12日凌晨3点45分至4点20分,新滩大滑坡在意料中发生了,王尚庆和同事们在滑坡发生前的10个半小时,及时向省、地、县政府部门准确预测预报了那一场不可抗拒的地质灾害,使滑坡险区内457户计1371人在滑坡前夕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使正在险区长江上下游航行的11艘客货轮及时避险,免遇灾难,为国家减少直接经济损失8700万元,被誉为“我国滑坡预测预报史上罕见的奇迹”!他也受到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通报嘉奖;其科研成果“新滩滑坡的临阵预报”获得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践出真知 硕果累累
1985年至今,王尚庆在管理干部岗位上工作25年,先后担任工程技术科长、副所长、所长及院党委书记等职务。但是,他始终没有中断科研工作,在攀登滑坡防治与监测预报科学高峰的道路上矢志不渝、艰苦努力的探求,硕果累累,曾13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奖励。
他16年如一日(1989年至2004年),一直带领监测、地质人员坚守在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我国长江三峡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链子崖危岩体监测预警的第一线,长达16年之久,进行危岩体防治可行性论证研究、防治工程施工及其防治效果监测预警工作,自始至终参加成功地治理了世人关注的链子崖危岩体这一国务院专项,为保护我国黄金水道—长江航运畅通、三峡工程建设及附近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至2002年,他带领一帮地质、测量专业人员,在布满大小裂缝、险象丛生的链子崖危岩体区域,进行隧道地质勘测、监测监控,他冒着隧道施工爆破振动不致影响附近链子崖危岩体的稳定性,两端同时对向掘进“不穿袖子”技术难度高的风险,终于确保贯通了当时长江三峡最长(长约1810米)的秭归县吕家坪公路隧道,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致富道”、“幸福洞”,实现了秭归县人民政府“打通吕家坪隧道,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心愿。
三峡库区蓄水初期(2003至2004年),他负责三峡库区秭归、兴山两县23处重要滑坡的监测预警项目,带领一帮测量、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白天头顶40度高温天气,深入到滑坡进行专业监测、巡查险情变化,布设临时简易观测点,划定滑坡预警区、危险区,严密监视滑坡险情变化动态;晚上在一起会商、分析滑坡险情发展变化情况,编制并上报滑坡监测查勘简报,几乎每天坚持连续工作16个小时,及时监测预警了三峡大坝库首八字门、白水河、树坪、卡子湾等4处重大危险性滑坡的险情,为当地政府果断决策采取应急防范措施,把滑坡险区内185户607人及190名师生紧急安全撤离避险,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省政府领导的表扬和新闻媒体的好评。
他锐意科技体制改革,2004年在他的奔走、呼吁下,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把一个近百人的科研所整体并入了三峡大学,实现了高校与科研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双赢目标,为三峡大学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及申报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增强了实力。在此之前,他成功地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并获准了“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兼任站长负责建设工作,为后来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并入三峡大学搭建了三峡库区滑坡防治与监测预报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地质教学实习基地。
近三年,由他主持完成的“三峡库区重大危险性滑坡监测预警体系研究”、“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监测预报研究”、“三峡库区重大危险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了2008年和200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12月,他应邀远征南极科考,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预期的科考任务;在穿越素有“魔鬼海峡”之称的德雷克海峡60个小时里,凭他坚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顽强的精神,依靠1瓶矿泉水和6个苹果挑战生存体验,把三峡大学校旗插上了中国南极长城站……
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王尚庆能够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与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平时养成的良好学习、工作、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经过多年实践,他总结、凝练了一些勉励、鞭策自己进步的座右铭和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信念,如:勤学习、重实践、广积累、勇探索、善总结、求提高:人生只有三天,那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成为历史、今天要面对现实,明天更美好,关键是要珍惜、把握好今天等等。
他长期以来身兼多职,白天需要处理繁杂琐碎的事务,于是他充分利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和平时晚上的休息时间从事科研工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几乎每天晚上的8点一刻到10点半钟,地学楼606工作室的灯光总是亮着的。无论是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坚持利用这宝贵2个多小时,在工作室里安静地学习、思考、研究问题,他的大多数科研成果几乎都是“诞生”于这个时段。他一直勤奋好学,奉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说法,在他的书柜里,摆了厚厚一摞记得密密麻麻的小记事本,在他的办公桌面上总是压着几张“今天办”的备忘录小纸条,任何时刻一个好的想法、任何地点一个突然蹦出来的点子、任何一次思维的灵感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他都会立即做好记载,这不仅是记录,更是一次次深思熟虑后的沉淀。“搞科研定要静心、专注、惜时、博学、多思;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发表文章前一定要过夜”。这便是王教授经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不断走在别人前面,不断创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真实感受。
王教授认为:干一件事与干好一件事不是一回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干好一件事首先要确定目标,目标定的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高低适度,“跳一跳够得着、经常跳,贵在坚持,只有目标明确,那才有动力嘛!”其次,就是要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会受益一辈子,可以说是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获得成功的秘密。王教授女儿是我校2008年获得双学位的毕业生,现在美国一所知名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4年前,他就对女儿今后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就是到美国读博士,并要争取到奖学金。王教授笑道:“因为我没那多钱供给她到美国攻读博士,只能靠她自己努力了!”作为一个父亲,王教授是个称职的好爸爸,女儿在他的教育和熏陶下,不断地战胜自我,也逐步养成了平时合理安排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好习惯,终于2009年3月实现了当初确定的目标。
讲到要干好一件事,王教授说:要勤于学习、善于积累、总结提高。最后谈到近期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做的事时,他神采奕奕:“我想用三个月时间,带上两个研究生到汶川地震灾区调查、访问、采集2008年5.12汶川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第一手资料,回校后争取写一本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科普知识读本,为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作点贡献;其实啊,我还想用两个月时间到神农架原始森林考察,调查研究一下传说中“野人”的故事。脚步永远跟随心走,王尚庆用心中的理想挥洒着他璀璨的人生,正如他办公室压书条上铭刻的四个字“淡泊明志”,这是他的人生追求,他的一生都写在这四个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