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节】第十八届珞珈国是论坛跨学科研讨会风采集锦(上)
发布时间:2024/11/07 14:43:12来源: 浏览次数:

精彩纷呈的开幕式、专家报告会、学术训练营结束后,第十八届珞珈国是论坛跨学科研讨会正式揭开帷幕。在各研讨会会场上,师生齐聚一堂,坐而论道。参与汇报的学子们立足本土情景,紧扣时代脉搏,善用多元方法彰显理论深度,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独具特色的知识盛宴,进一步将学术交流推向全新高度。


跨学科研讨会一: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

11218时,以“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跨学科研讨会一在人文馆106会议室举行。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杜姣老师、副教授东晓老师。本次研讨会的发言人包括来自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昌吉市委党校的1位博士生、2位硕士生和1位公务员。

(研讨会一现场)

研讨会气氛热烈,来自武汉大学的邬子靖将研究聚焦公众参与议题,通过计划行为理论实证检验了心理因素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差异,在“齐足并驱”的心理因素中比较并发掘了鼓励基层公众参与“并驱争先”的心理因素,为差异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引;来自武汉大学的刘悦洋基于多中心治理等理论,探讨了社区治理中集体行动困境的产生逻辑,运用单案例研究方法详细展示共同缔造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及其背后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机制;来自山东大学的刘亚基于淄博联席会议机制的实际案例,以边界跨越视角深入剖析了政府部门协同机制在流量城市治理中的赋能作用;来自昌吉市委党校的叶畅结合近年来昌吉市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充分发挥协商民主重要作用的具体实例,从多元角度详细介绍了昌吉市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经验,为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中推进基层协商实践发展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新的分析样本。

(研讨会一参会同学汇报研究成果)

两位专家老师就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充分肯定了同学们选题研究的创新性以及研究意义。一方面,各位同学的选题都充分聚焦具体的公共事务,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创新性议题。另一方面,大家在研究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抓住了“大数据”这个关键点,所选择的研究范式从“政策”到“治理”,呼应了本次论坛“新图景”的主题。

(研讨会一老师点评)

(研讨会一合照)


跨学科研讨会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11218时,以“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为主题的跨学科研讨会二在人文馆107会议室举行。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特聘副研究员黄汝婷老师和博士后马雪杨老师。本次研讨会的发言人包括来自武汉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安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的1位博士生、5位硕士生。

(研讨会二现场)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李晴晴以郑州市应对 720 特大暴雨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的姜惠中立足中国志愿文化与民族抗灾救灾实践等丰富历史资料进行了灾害与政治双层维度的分析;武汉大学的周晓琳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风险感知、风险沟通与居民社区应急治理的关系及影响机制;长安大学的尚薇以C区住建局“7·20”特大暴雨追责问责案件以案促改实践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危机学习机制的产生、运作及转化为实效的过程及内在逻辑与机理;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的黄昱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政策网络理论构建框架并分析汕头燃气安全事故频发困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蔚融合法理与应急视角,探讨基层自治组织与法制权力在风险应急中如何实现更好结合与配置。

(研讨会二参会同学汇报研究成果)

两位专家老师对研究汇报中的诸多闪光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研究选题、研究方法、理论逻辑与框架结合等方面做出点评,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点评专家针对性地从论文撰写规范性、变量概念选取与界定到案例分析的普适化、学科交叉的结合度等角度提出了改进意见。

(研讨会二老师点评)

(研讨会二合照)


跨学科研讨会三: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11218时,以“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为主题的跨学科研讨会三在老政管院楼240会议室举行。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副教授刘天阳老师、副教授楼笛晴老师。来自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上海海事大学的3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和1名公务员是本次研讨会的发言人。

(研讨会三现场)

来自同济大学的杨晏乙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对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战略对接”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构建了一个包含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区域合作制度对接和地区秩序构想对接的分析框架;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李婷分析了欧亚倒置的半冷战背景下中国外交把握关键变量的对策;来自吉林大学的汤沁以安全敏感度与社会经济效益为分析框架,综合分析不同科技领域内美国对华科技政策的竞合态度,探索了中国实现与美国在更多科技领域的合作应采取的战略取向;来自武汉大学的吴吉韵着眼于民粹政党联盟实体,分析民粹政党议题偏好和魅力领袖特质两者交互作用如何影响民粹政党联盟,发掘出了其背后的因果机制;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郑燕生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以“权力-市场”视角分析中哈之间清洁能源合作演变的背后逻辑;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的栾宇针对北冰洋海洋权益争夺问题上存在的“两个过度”的矛盾,分析讨论了各方主张和目前各界提出的关于解决模式的观点;来自外交学院的焦云鹤针对现阶段的全球治理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通过实证案例证明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有效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中国方案”解决全球问题。

(研讨会三参会同学汇报研究成果)

两位评审老师对每位参与者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点评,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各项研究的不足,并在研究范式、选题价值以及理论框架构建等方面为每位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改进意见。在讨论环节中,同学们表现出了蓬勃的学术热情和卓越的思辨能力,与发言人进行热烈互动,积极交流学术思想。

(研讨会三老师点评)

(研讨会三合照)


跨学科研讨会四:中国道路与政治理论

11218时,以“中国道路与政治理论”为主题的跨学科研讨会四在老政管院楼244会议室举行。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副教授曹龙虎老师、付小刚老师。本次研讨会的发言人包括来自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3位博士生和4位硕士生。

(研讨会四现场)

研讨会气氛热烈,南京理工大学的陈星雨探讨了如何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重塑乡村社会公共性这一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高俊杰以历史政治学为进路研究了中国基层治理权威结构的嬗变及其重塑;吉林大学的李宇达从思想先锋性、道德先锋性、身份先锋性、行动先锋性四个维度分析了先锋队政党的“先锋性”建构;武汉大学的陈磊阐述了1912年之后苏南地区的秩序与革命;西安交通大学的陈甜从政党逻辑出发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共中央党校的陈晔分析了如何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优势的三重向度;华中师范大学的高睦谦分析比较了越南籍田礼与中国神农祭的异同,对其背后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

(研讨会四参会同学汇报研究成果)

在讨论环节,参会同学们展现出了浓厚的学术兴趣与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汇报人展开了热烈交流,主动分享,深入探讨。两位专家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框架逻辑、语言表达等进行了细致地点评和深入地指导,肯定了同学们在研究选题上的创新性和其深远的意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意见。

(研讨会四老师点评)

(研讨会四合照)


供稿|何青蔓 方子桓 周家颖 李杨念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