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MPA论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共服务研究”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1/25 17:14:24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11月24日,“珞珈MPA论坛”在武汉大学文理学部教1-302教室成功举办。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孔繁斌教授作题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共服务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主任陈世香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梁涛、院长刘伟教授、副院长王增文教授、MPA教育中心办公室老师以及300余名校内外MPA、硕、博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

讲座开始前,陈世香教授对孔繁斌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就其学术履历和成就作简要介绍。孔繁斌教授现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第二三届中国现代化研究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任《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公共行政》、Journal of Asian Governance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特色体现为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通过概念化的呈观,描述和解释中国政府组织运作和公共政策过程相关学术成果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讲座中,孔繁斌教授从哲学存在论的高度,提出公共服务对于人类发展的必要性。孔教授首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服务政策制度的规划设计与特征成就,提出改革开放以后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私人物品的供给,但是公共服务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公共服务研究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亟须破解的重大研究议题之一。围绕公共服务研究的重要性,孔教授从五个部分论述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共服务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涵。第一部分介绍了公共服务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大意义,其次从公共服务的视角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向,接着基于不同维度论述了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并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服务理论和体制”这一重大理论议题,最后从公共服务现代化的目标维度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需要深入认识公共服务”部分,孔教授认为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公共服务时代。他指出公共服务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理论范畴。从历史角度来看,公共服务是生产力的内生性因素,现代化中公共服务的涌现对文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理论角度来看,他提出现代化治理存在两个脉络,一是以科层制组织为代表的高度组织化的政府治理体系;二是影响国家和公民之间关系的公共服务,并梳理了现代化中对公共服务的三种理论认知,包括早期的公法认知、管理主义认知和激进主义认知。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现的逻辑’:公共服务的视角”部分,孔教授认为公共服务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同时,从中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包含探索解决公共服务问题的中国方案。立足中国的历史方位,孔教授认为公共服务将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这一历史性飞跃的思想基础。

在“拓展对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部分,孔教授首先从国家的公共性维度、公共服务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公共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三个层面深度剖析公共服务的理论内涵。他从现代性、公民经济权利社会和风险社会诸层面总结了公共服务时代形成的历史社会基础,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并对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客观指出我国公共服务存在很大发展提升空间。

在“需要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服务理论和体制这个问题”部分,孔教授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内生性地表现为对公共服务的构建。要深入挖掘制度优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理念中,结合党的领导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服务的理论体制政策和管理。

在“公共服务现代化的目标维度”部分,孔教授提出了公共服务现代化充裕性、信任性、均衡性和可及性等四个目标维度。特别提出,在信任性维度,需要打开公众的黑箱,挖掘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偏好,从源头上重塑信任。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力量在于公共服务现代化,公共服务研究既是时代之问,也是人民之问、中国之问。

讲授尾声,孔教授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角度,提出公共管理学科作为回应公共服务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活政治建构,其学科的研究问题指向正逐步明晰。公共服务研究中的多中心性和合作行动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研究问题,公共服务对于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他进一步强调公共服务强则国家强,公共管理学科强则公共服务强。

论坛最后,刘伟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说,孔教授的讲座主题极具感召力,让研究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同仁和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研究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议题的重要性;讲法极具吸引力,孔教授围绕公共服务,融合公共管理学和政治学知识,穿插现实问题,激发学术想象力,极大启发了我们对公共管理的学术讨论和研究。

(供稿:曾燚林、吴逸菲;供图:张燕)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