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国家治理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治国文化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迪及边界”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3/26 12:52:01来源: 浏览次数:

2024325日上午,“珞珈国家治理论坛”2024年第1期在学院106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顾问、前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高小平研究员作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治国文化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迪及边界”的学术讲座。本次论坛由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陈世香教授主持。院长刘伟教授、副院长王增文教授、上官莉娜教授、王少辉副教授、黄景驰老师以及校内本、硕、博同学共30余人参加论坛。

高小平研究员以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为起点,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何以孕育出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思想精髓。他强调,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一部治国理政思想文化的伟大史诗,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在讲座中,高小平研究员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智慧在当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史治传统,启迪发展的动力。高小平研究员阐述了从历史中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历史能够正己正物、识己识人、知耻近勇。他认为,以史为鉴,由“史”形塑现实政治和行政的逻辑体系已成为从古到今中国人独特的“历史观”。史治传统是共有记忆转化为共同行动的过程,是历史铸造信仰和使命的过程,可以铸就中华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在这一过程中,开拓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代追求宏大理想的一种力量展现和执着坚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历经坎坷磨难而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精神特质;共富观念是中华民族追求民本、小康、公平、正义的理想和道德范式。他总结道,史治传统是启迪我们在发展的征程上,按照进取与守正、常忧与长治、效率与公平等辩证关系,获取思想、逻辑和实践的动力。

易治传统,启迪改革的智慧。高小平研究员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易治传统进行了系统剖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以《易》为开端和代表,强调“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历代改革以“易道”“通变”“自强”思想为圭臬。“易道”是指自然和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法则,如何把握“道”?一是要精于观察;二是要及时应因;三是要善于适应。“通变”是对易道的践行,以变治变,不拘常规,调整策略。“通变”要励行致远;要戒慎恐惧;要先立后破。“自强”是“易道”“通变”思想在自我一侧的改革呼唤,“涤旧”“亲民”“新民”的创新意识要求人人都关注创新、投身创新,唯有如此方能实现“政教日日益新”,推进从道德修养到治国理政的不断进步,从而实现政令一新、山河一新的理想。

诊治传统,启迪整体性治理。高小平研究员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诊治传统。他认为,“治未病”“治无患”“治已病”的思维方式蕴含着古代治国理政的深邃道理。“治未病”是指要提前干预,未病先防;初发早治,既病防变;未愈勿急,痊后防复。“治无患”则强调在常态社会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应常不应卒;过犹不及,见微知著,相生相克。“治已病”是得病之后的诊疗,也就是现代社会中的应急管理。高小平研究员认为中国诊治传统观念是顶层逻辑上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于扬弃中学习,传统治国思想对行政学科的借鉴。在传统治国文化以糟粕为主的历史现实中,高小平研究员将中华传统文明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人民创造的文化,精华较多;第二类是统治者处于上升发展时期的文化,精华多于糟粕;第三类是统治者处于衰落保守时期的文化,糟粕多于精华;第四类是从社会共同经历中创造出来的抽象文化。在迈向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伴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对传统治国文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评判机制,增强学习借鉴传统治国文化的边界意识,注意剔除愚民政策、密室政治、焚书坑儒、寓禁于征等,显得尤为重要。

高小平研究员总结道,加强对我国古代政治学与行政哲学的研究,有助于将当代改革发展经验、政府治理范式和时代转型背景厚植于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有助于凝练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为现实世界提供叙事方式、理论支撑和智识依据。学科体系建设的核心命题是认识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最终是要“归根”(回归初心,认知本真)、“复命”(忠实回应,高效执行)、“知常”(尊重常识,尊崇常理,遵守规则,尊敬内心)。

在交流互动环节,高小平研究员就道德经中的先道后法、高层决策与执行、算法时代的风险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陈世香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高小平研究员以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为基石,回应了现实需要,得出了系统的结论,在迈向治理现代化的当下,科学合理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与“糟”,将其中的精华用于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展现出管理学的现实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的思想智慧结合创新的魅力。

供稿人:徐嘉曦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