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术活动
    “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学理论创新”研讨会主旨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23/12/20 20:31:50来源: 浏览次数:

    2023年12月17日,由湖北省政治学会主办、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湖北省政治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学理论创新”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设置了主旨论坛、青年论坛等环节。其中,主旨论坛于17日下午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南厅开展,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叶娟丽教授主持了该论坛。来自省内重点高校相关学院和科研机构的8位专家学者,就“中国式现代化与政治学研究新路径”这一议题作了主旨演讲。

    武汉大学政治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研究员虞崇胜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属性”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虞崇胜教授主张中国政治学学者应就政治学关键议题进行总体宏观的理论创新,并从现代性、中国性、世界性三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属性进行阐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关注现实条件、立足中国国情、聚焦全球发展,最后引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对政治学研究提出展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所长凌新教授以“全球化视域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凌新教授从资本的全球化视角切入,指出要“回到马克思”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并以金融创新为例,指出金融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洋务运动、明治维新、辛亥革命的局限和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指出全球化视野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自力更生。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副部长、中国农村研究院陈军亚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双重面孔”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陈军亚教授认为理性是现代化的思想动力,在基层治理的话语下,理性力量的扩展表现为以制度化的形式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陈军亚教授以产权矛盾纠纷为例分析了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演化和建构的“双重面孔”,强调国家意志的引导塑造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规范,认为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成路径是在演化中构建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万健琳教授以“数字治理的理论与现实:基于政治学的几点思考”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万健琳教授从个人生活体验切入,梳理了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发展脉络和迭代转型,认为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信息化阶段,并从数字化的技术应用、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精细化的服务和协同治理四个方面总结了数字驱动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通过对极限、折叠、鸿沟三个词的阐述展现了数字智能的迷思,最后提出了走出迷思的可能方案。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伟军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特征与政治学研究新议题”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梁伟军教授回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六个实践特征,即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团结统一为强大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识、以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以保护生态为重大原则、以和平发展为根本路径,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由中国式现代化生发的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议题,涉及主体、内容、目标、路径等多方面。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彭庆军教授的主旨演讲题目是“新发展格局下抵边中心城镇治理现代化”。彭庆军教授基于抵边中心城镇治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通过案例呈现、比较与分析,归纳了岸城合一型、提级管理型、省城托管型、行政区与功能区整合型、行政区与功能区分离型五种不同类型的改革模式,强调治理体制改革对统筹边疆地区的发展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对边疆治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艳丽教授以“县域科层末端中的腐败逻辑及其治理分析”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李艳丽教授从县域科层末端治理切入,聚焦理论梳理和个案研究,系统分析了县域科层末端治理中合谋性腐败的形成逻辑,强调结构性机会、关系网络与理性计算的共同驱动作用,并从制度和理性两个维度提出治理建议,主张合理调整制度与以理性约束意识并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红发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创新发展”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黄红发教授从马克思的设想、列宁的理念和斯大林的教训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发展道路,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重要性,他聚焦中国现实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抱负,从基本特征和发展道路两个方面理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最后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贡献。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叶娟丽教授对主旨论坛的演讲进行了总结。叶娟丽教授认为八位专家学者演讲的内容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兼具现实导向和人文关怀,学术研究内容贴合议题,研究方法扎实,对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政治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她还表示,与会人员应多多参与学术交流,坚持在学术阅读中积累理论知识,推动更多建设性学术对话的开展。

    供稿:官静娈 陈梦娇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