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贺年专用邮票设计者、艺术家陈楠:用设计语言传播传统文化

2020.12.14

      文字

      韩瑞瑞


      供图

      美术学院


      编审
      刘蔚如   周襄楠   张莉


      栏目统筹

      周襄楠   贺茂藤


      编辑

      李若梦


中国邮政定于2020年11月5日发行《国裕家康》《新春送福》贺年专用邮票2枚及小全张1枚,设计者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

中国邮政自2006年开始发行贺年专用邮票,包括一枚固定的贺年邮票《贺新禧》和一枚当年的生肖邮票,以及由两枚邮票制作的小全张。贺年专用邮票诞生至今已经度过14个春秋,成为大家迎接新年的重要符号,此次由陈楠设计的《新春送福》接力通用了14年的《贺新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开启新年的又一视觉记忆。

邮票以汉字为设计灵感,将不同书体的“福”字、甲骨文的“门”字及中国书画中的斗方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以红色、金色为主体色调,寓意祈福迎祥、开门见福。

设计:用邮票传播传统文化

对于陈楠而言,这次设计任务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体验。

半年前,陈楠收到国家邮政的正式邀请开始进行2021贺年专用邮票的设计创作。但是正值新冠疫情期间,又是14年来的首次重大改变,如何把握画面的文化内涵、吉祥寓意,以及在创意创新上寻求突破?陈楠面前摆着一道道设计难题。在经过深思熟虑,并与国家邮政相关负责人、编辑讨论设计方向后,他们达成共识:在此次邮票设计中要提升积极乐观的视觉感受,一扫新冠疫情带来的心理阴霾。陈楠谈道:“几千年来,吉祥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下,趋吉避凶、祈福纳祥是人们永恒的主题。”本次设计应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建立吉祥美好的视觉意境。

在持续半年的设计过程中,陈楠前后提交了近20个设计方案,小的修改与调整更是不计其数。有的方案用宝瓶如意的图形表现平安如意,有的则用写实的四合院门楼表现五福临门……最后胜出的设计方案是这幅完全以汉字为主的《新春送福》。邮票上有五个“福”,分别是位于四角的甲骨文、金文、行书、楷书,与位于中心的汉印风格装饰字体。象形的甲骨文“门”字就像张贴春联的一户人家的大门,表现了五福临门、开门见福的美好寓意。

对于汉字设计方案被选中,陈楠有自己的解读。他认为邮票虽然是于方寸之间的艺术,内容却包罗万象,体现了发行国家的特有文化与文明成就,所以被称为“国家名片”。今天的中国,随着经济的腾飞与文化的复兴,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度进一步提升,作为一名艺术家、设计师,他有热情也有责任大力宣传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其中就包括对汉字艺术的研究、创意与推广。

陈楠近照。

但汉字艺术设计的研究与创作并不是陈楠设计工作的全部。他是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之一,设计开发了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与众多的甲骨文表情包,也是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视觉系统的设计者……他为自己的定义是“做一名做好中国文化传播设计的人”。在陈楠看来,邮票是衔接普通民众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它既展示了国家形象和历史事件,也是向普通民众传递艺术的一个便利的途径。邮票有千万张的发行量,会传入到千万人的手中,这远比许多高端的展示形式更加便利与深入人心。

同时,他也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每一年中,新的生肖邮票将以怎样的创意与这枚邮票进行完美的组合。

育人:将恩师的言行传递

艺术设计对于陈楠而言,不仅是工作,更是热爱,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会不定期更新“本上涂鸦”系列作品——来自陈楠手稿本里的绘画小品。从初中学习画画到今天,他积累了几百个手稿本,其中完整的画稿就整理了近两千张,创意草图、读书笔记、风景写生更是多不胜数。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手稿见证着他的艺术生涯,无论是在飞机机舱里,还是在火车车厢中,旅途中他都会随时记录。有一次,在巴黎蒙马特高地时,陈楠手边只有一支笔但没带本子,便在超市的打印小票背面上画了一张鸟瞰城市的小景。“最幸福的感觉就是在街边咖啡馆画小风景或创意草图了。”他说。

陈楠积累的手稿本。

在采访中,陈楠表现出对于设计思维与方法论的热衷,他希望不断突破创作思维定式的禁锢,寻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追求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统一。他表示,在他的成长中不仅要感谢从事艺术工作的父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更要感谢曾遇到的几位恩师。

对他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大学毕业创作时的论文导师孙德珊先生。对于陈楠如何创新的提问,孙老师只用一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就使他醍醐灌顶,顿时明白传统与创新的哲学关系。

如今,陈楠站在讲台上执教已经25年了,他希望自己也成为学生们的启悟者,一位良师益友。在教学之中,陈楠始终坚持结合当下最新的科技与设计方法,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艺术语言转化成鲜活的当代设计语言。他是一个具有跨界思维与行动的学者,用源于诗词格律的理解研究创立了“格律设计”的方法论,启发学生探寻隐藏于表层形式背后的系统结构与运行规律。

他主讲的“视觉传达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他在每次课程中都注入大量心血,一堂课数百页精彩图片的PPT课件与生动的讲解交相辉映,使这门课成为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程之一;他的学术讲座经常座无虚席,学生们甚至挤坐在讲台边儿上。陈楠在教学工作中投入的心力与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艺术设计是件大事,尤其是在像设计邮票这类重大工程时,如何做到“专家点头、百姓鼓掌”?陈楠认为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朝这几个方面下工夫:“首先,得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第二,想法与见识有赖于知识的储备,对各种知识都要涉猎;第三,专业化,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扎实的真功夫;第四,表达力要强,设计是关于传播的艺术;第五,坚持文化传承与传播交流的结合,希望自己和学生都能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具备开放的眼光;最后,就是既要有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也要充分地相信自己的直觉与灵感。”

热情:一场修炼,一次领悟

在学生口中,陈楠是个思维活跃的人,想法丰富而发散,好像有用不完的活力与创意。

陈楠认为,不管年纪如何,心态总要保持年轻,尤其是对于做设计的人来说,跟不上时代是不行的。他注重思维的发散与更新,回忆起小时候,他是典型的对于数理化“敬而远之”的文科生,而现在,他越来越对科学、数学感兴趣,无论是其中的逻辑还是科学的美学都可以与艺术设计相融合。在与谷歌公司合作的项目“智绘甲骨中,他创意设计的甲骨文字体与动画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使得晦涩高深的古文字具有了鲜活生动的交互体验。陈楠正在做出努力,试图将更多的创新手段应用到设计传播中。

陈楠的办公桌上有一张他在工作空隙随手的笔记与草图绘画,笔记的下面是一个带有波普风格的哪吒,三头六臂、风火轮、李靖的宝塔和太乙真人的拂尘……“或许起笔的时候并不知道要往哪里走,该画些什么,只是没有逻辑地把脑海里闪动的符号倾泻在纸面,把空间填满,让思维在笔尖散步。”

陈楠爱好广泛,他从小喜欢福尔摩斯的演绎法,喜欢梦的解析,家里还有很多雕刻工具,有时也做做小木雕。他最喜欢的收藏是电影手办,“或许明年会开始设计自己的IP形象。”他充满热情做着的事情,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场修炼,一次领悟。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