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读课:“读出司马迁,读出我自己”

2019.01.29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梁乐萌

     

    图片设计

    李娜   任左莉

     

    摄影

    杨思维  张晓峪

      
    编审
    卢小兵   程曦
    张歌明   张莉
     
    栏目统筹
    程曦

     

“项羽像是一个巨婴,把权力和领土都看作自己的玩具。”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讨论项羽一代西楚霸王的成败时,来自经管学院的王伟鑫这样发言,同学们和老师纷纷投来饶有兴味的目光。又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选修“《史记》研读”课程的同学们照旧围坐在一张圆桌旁,热烈地讨论着自己读书所得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种种感想和问题。

“这门课的宗旨,就是读出司马迁,读出我自己。”“《史记》研读”开课教师、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顾涛表示。“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里,这门课或许能让你平静下来。你要立志,请先想想要立什么志;你要做人,不妨思考该做何种人。”曾经选修该课程的建筑学院学生李骁原如是说。

延续清华文理渗透的文脉

“《史记》研读”课程的前身是顾涛于2010年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史记》读法”。2016年,应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之邀,顾涛面向大一新生开设通识类核心课程“《史记》研读”,在满足新雅书院学生选课需求后向全校所有院系同学开放,现在已成为新雅书院的代表性文化素质核心课程。

百年清华钟灵毓秀,大师辈出,从人文大家到科学人才,读《史记》、爱《史记》的传统由来已久。梁启超先生精熟《史记》,“能成诵八九”,盛赞“史公创作力之雄伟,能笼罩千古”;考古巨擘夏鼐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精读《史记·六国年表》并加以校注的经历;物理学家叶企孙也曾对《左传》《诗经》《史记》等典籍用功细读,在谈论物理学习时以读《史记》为譬,说:“读史贵在融会贯通,不在于死背熟读某些细节;学物理也是一样,重在弄懂,不要死背公式,熟记定律。”

在顾涛看来,中国古代经典中最为根基性的当数《论语》和《史记》,而后者因其少说教多叙事、篇目丰厚、文史交融的特点,尤其适于在大学研读。在平静的历史叙事中,《史记》蕴含着浓郁的史识,有“雄浑豪迈的气概与浩博无垠的胸怀”。“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延续这百年清华文理渗透的文脉,吸引更多不同专业的学子热爱《史记》,心甘情愿地受教于太史公。”顾涛说。

“对文史无兴趣者慎选”

在顾涛看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史一般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论讲解,主要讲授老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二是经典研读,由学习者自己来细读经典文本,形成思想,“《史记》研读”课程走的正是后一条路。

研读型通常比讲授型专业性更高,难度也更大。早期作为文化素质课程的“《史记》读法”以老师讲解为主,而在“《史记》研读”的课堂上,学生占据了课程主体地位。每堂课除了开头的专题介绍和结尾的收束升华由老师讲解,大部分时间开放给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彼此讨论中不断切磋词句、碰撞思想、提炼观点。“我们的课程开启了圆桌式深度讨论的模式,也开启了地毯式文本细读的阀门。师生零距离接触,每一位同学的加入,均将实质性地影响课程的进度与质量。”顾涛说。

由讲授型向研读型的转变意味着课程专业性加强,对读书深度的要求也提高。“《史记》研读”课程没有选课门槛,对历史和文本分析零基础的同学也完全可以选修,但一旦学习开始,顾涛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课程不允许使用选本,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整十册版的《史记》(含三家注),竖排繁体,原汁原味。除此之外,每堂课还会推荐一本相关书籍,从《史记地图集》到《故事新编》《美狄亚》,涵盖古今中外多个领域,一学期共14-15本。“无时间者,于文史毫无兴趣者慎选”,在给学弟学妹的选课建议中,往届学生这样写道。

“同学如果只想在专业课程之外做一般了解,他是不会选这个课程的,因为投入应该会不输于一门核心专业课。”顾涛说。目前《史记》研读课程设置30个名额,往往不能满额,这在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选课同学强烈的兴趣和付出时间、精力的决心。顾涛认为,研读经典的功效并不能立刻显现于当下。“往往在你多年后事业到了相当高度会蓦然发现,以前深入的文本积累会与你所从事的工作和专业产生互动,把你支撑到新的高度。”

 “读出司马迁的用心”

初期,大多数同学并不适应课程的思路和要求。除了竖排繁体带来技术上的阅读困难之外,学生容易陷入单纯知识记忆的误区。“本课程不是‘史记通论’,不是‘史记今译’,不是‘史记改错’,更不是‘讲历史故事’或‘讲我的读后感’。”在课程大纲中,顾涛这样提醒选课的同学们。

历史类课程往往将精力放在史料考辨,致力于求真回溯真实瞬间。“《史记》研读”则并非意在梳理和讲述史实,而是力求在司马迁的笔法中读出太史公的用心,找寻他蕴含在《史记》里的精义和思想。“李广和卫青大家都知道,但在课堂里要把已知的逐渐化为零,主要看司马迁选哪些资料、怎样谋篇布局、怎样架构行文,为什么李广要放在《匈奴列传》之前,而卫青却在之后,这是他作为第一流史家的价值所在。”顾涛说。在《史记》研读课堂上,老师与同学围坐一张圆桌,自由发表各种意见,所有讨论专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思考的深浅之别、论证的周密与否。

顾涛提倡“古典的气质,时尚的生活”,在课程作业和考核中也传达着这种理念。看似严肃古典的“《史记》研读”课,期末作业却是以小组为单位拍摄一个人文主题微视频,通过三到五分钟的影像呈现小组一学期内思想的碰撞和对《史记》的理解。往年学生尝试过小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在学期最后一堂课进行视频展示,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打分决定小组分数,这一环节一直广受同学欢迎。

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但学生读《史记》、读经典并没有因此而中止。第一批选修的几位同学提出成立《史记》读书会的愿望,希望用四年时间和顾老师一起把《史记》130篇逐篇细细读完,顾涛欣然接纳。如今,以“《史记》研读”等通识课程为支撑,《史记》读书会已举办到第25期,新雅书院还举办组织了“肥冬讲经”冬至经典会讲。顾涛建立的微信公众号“齐天大大剩”,也正在源源不断地分享着前贤名著经典文章和学生新作品。

“由研讨课-读书会-讲经沙龙-SRT训练-微信公号所贯穿的全方位、一整套‘师生从游’式的以‘学’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将汩汩地让学术新秀们脱颖而出。” 在课程介绍的推送文章中,顾涛这样写道。

 

延伸阅读:

《清华思客 | 顾涛:清华人的<史记>情结》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