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蓬院士:做科研最需要“无畏的精神”

2016.03.30

    供稿

    生命学院

     

    创意

    映像设计组

     

    采访&文字

    张铮

     

    图片

    宋晨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

     

和李蓬老师的交流从一场科普开始,她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办公室外张贴的论文成果;切入正题后,她直率地表示:“最近太多采访邀请,但我觉得生活没什么不一样。是不是多谈谈我们的团队和工作?”

李蓬所说的“太多采访邀请”,缘于她在2015年末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受到了媒体的关注;而“生活没什么不一样”,则在于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并且承担很多的科研管理、学科规划、平台搭建和制度建设工作。她带领的课题组每周六上午开组会,只要时间允许,她一定保证出席。这些对于她已经成为习惯的做法,并不会因为当选院士有什么改变。用她的话说:“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2004年,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并已在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李蓬收到了清华大学生物系(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的邀请。向往回国发展的李蓬于2005年回国,来到清华搭建自己的研究平台。“那时经历了两三年的磨合,要搭平台、买设施、建文化,而且要手把手地带出一批研究生出来,”李蓬这样回忆刚刚回国的经历,“直到第一拨学生真正在知识和技术上培养出来,我的课题组在2007年才有我回国的第一篇论文,此后就慢慢稳定了。”

从这之后,李蓬课题组成果不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杰出成果,研究工作处于国际脂代谢领域的前沿。此外,她也担任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职务,并承担多门课程,还负责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对清华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我国脂代谢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现在,李蓬教授的时间被各类事务占据,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拟定研究计划……但她最为聚焦的,还是带领学生们做“单纯的”科研。她说:“学生们都很聪明,也很认真,但思想容易波动,尤其是实验遇到挫折时,会产生焦虑甚至动摇做科学的决心。我认为科研应先不谈结果,要坚持下去不怕失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可能下一个实验就会带来一片新天地。科研最需要的是无畏的精神,我希望清华的学生们能真正从事国际上最顶尖的科学研究。”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