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话剧《哥本哈根》走进天津大学

      2024-12-05       

本站讯(校团委供稿)12月2日晚,“2024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天津大学。千余名师生齐聚求实会堂,现场观看了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话剧《哥本哈根》。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携国家话剧院演员李晔、吴卫东和江佳奇通过海森堡、波尔及其夫人玛格丽特三人的对话,引出了现代科学史上的1941年哥本哈根会见之谜,为天大师生带来了精彩而引人深思的话剧。

演出开始前,王晓鹰导演介绍了《哥本哈根》的剧情背景以及被搬上国内舞台的演出盛况。作为现象级的剧作,《哥本哈根》以其特殊的结构方式、神秘的戏剧色彩以及激烈碰撞的逻辑思辨吸引了诸多观众反复观看。在导演的导赏下,观众们将目光聚焦在皎洁宽敞的舞台上,跟随三位演员开启了“哥本哈根”的解密之旅。

话剧围绕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及其夫人玛格丽特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晤展开,探讨了科学与伦理、历史与责任的深刻主题。三把椅子、二扇门、一枝树枯,构成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对话空间。三名演员身着纯白服装,以对话为桥梁,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回忆、叙事和呈现,展现了二战背景下科学家们在道德抉择与心灵挣扎中的深刻冲突。《哥本哈根》就是用艺术的方式,将无法用常规叙事讲述的内容,容纳并置于舞台的空间,以此来重回历史现场,不断演示、假设、展现历史迷思的可能解释。

《哥本哈根》展开了对原子弹研制成功前后历史的审视,来诠释科学与道德、责任与良知、科学家与人类命运等人文哲理之谜,引发观众种种奥妙而深刻的思考。三位演员主要使用大段的独白、对白来表达心声,展现冲突,他们的精彩表演充分显示了话剧艺术的魅力。

观众们在演员的引导之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哥本哈根”的探寻旅程。演出结束后,现场千余名师生用长达数分钟的掌声表达了对导演和三位艺术家精湛表演的感谢。在观后谈的环节,在场的师生意犹未尽,就话剧的艺术魅力及《哥本哈根》的创作与表演等话题向王晓鹰导演提问,导演与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再次引发思考与共鸣。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组织开展“2024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本次中国国家话剧院走进天津大学的专场演出,为学校师生搭建了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对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高雅艺术的魅力、提升师生艺术修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期间,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欢会见了王晓鹰导演和三位演员,表达了天津大学对国家话剧院的感谢,欢迎国家话剧院继续携经典剧目走进天大,校团委书记李一昂参加。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廖璐何曦说道:“《哥本哈根》话剧巧妙地将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融入剧本结构,通过三人在天堂中复盘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见,展现了历史真相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剧中四次“重写一稿”,每次都以原子弹爆炸为结局,象征着历史进程和科学发现的不可预测性。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反映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核心思想——即某些情况下事件的过程和结果无法同时确定——也暗示了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和多样性。该剧深刻探讨了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提出科学家不仅应追求技术上的“能”,更需思考道德上的“该不该”。面对原子能研究,剧中的物理学家们必须在科技进步和个人良知之间做出选择。科学本身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血有肉、带有国籍的人,他们肩负着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二战背景下,海森堡和波尔作为敌对国家的科学家,既担心核武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又忧虑敌国先一步掌握这项技术。这种两难境地凸显了科学家在重大历史时刻所面临的复杂抉择《哥本哈根》不仅是一部关于科学探索的作品,更是一部反思人性、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戏剧。它提醒我们,科学的发展应当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并在伦理框架内进行。通过这场对话,观众被邀请思考科学进步背后的深层问题,以及个人选择如何影响世界命运。”

建筑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明静说道:“《哥本哈根》的话剧舞台设计和视听效果相得益彰,为我们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舞台上的流畅走位和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表达,通过三张椅子的不同摆放和两扇门的巧妙运用,简单而精妙地实现了时空转换。灯光设计简洁而高效,明暗变化不仅区分了场景,还增强了气氛的紧张或欢快感,尤其是橘黄色灯光与围坐的椅子共同营造出温馨空间,令人印象深刻。音效与演员的动作完美配合,比如拉门铃的声音,提升了表演的真实性和沉浸感。最震撼的是三次原子弹爆炸的声光体验:舞台灯光突然暗下,伴随巨大的轰鸣声和投影在白色背景板上的触目惊心的蘑菇云,这种视听冲击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核武器的毁灭性,同时也更深入地思考剧中关于科学伦理和人类命运的问题。整体而言,《哥本哈根》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灯光和音效,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和哲学议题转化为直观、动人的艺术表现,使观众在享受视觉和听觉盛宴的同时,对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图片来源 黄维旻摄)

(编辑 焦德芳 郭新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