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专业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信息 > 招生专业 > 正文

086100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

发布时间:2024-09-28 浏览次数: 作者:

一、基本信息

专业

086100

专业名称

交通运输

学制

3年

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学院名称

126 应用技术学院

招生人数

47

联系人

柴老师

联系电话

0755-23256190

电子信箱

chaiyihua@sztu.edu.cn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809]交通工程学

复试科目

[F126]专业综合知识考核(应用技术学院)

注:具体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信息详见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https://yz.szu.edu.cn/info/1041/12986.htm



二、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01

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

谭冰清,黄俊生,李柏城,杨智森,王奕,罗钦,于丽娜,于乐,李楠,金美含,贺钰昕,唐瑞雪,陈菁菁,李伟,曾银莲,张雄飞,宫磊

02

新型载运工具与车路协同技术及应用

田萌健,王宏楠,周伟健,牟晓琳,雷天,张书朋,高健,刘宇,马正伟,谌礼群,尹晓红,刘晓舟,王燕燕,李和言,李梦
03
低空飞行器(无人机)设计智造及运用 郑华伟,冯平,张婷,程涛,陆建勋,伍博


三、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对城市交通领域的投融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智慧载运系统的研究开发、智造与应用、运维等方面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产业需求和科技发展为驱动,以创新实践、工程应用为导向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及其所驱动的相关交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创新复合型人才

  培养方向:

1.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主要研究轨道交通驱动的城市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轨道、道路、常规公交和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理论与方法,运输系统仿真,轨道交通票制票价与客流分析,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协调和运输组织调度,现代客运管理等。

2.新型载运工具与车路协同技术及应用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有序、优化、安全运行为目标,运用智能感知与物理信息融合系统、智能辅助驾驶/无人化驾驶、边-云计算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等,研究新型载运工具(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慧道路、综合交通一体化运行控制为基础的--协同系统及其工具、设施与服务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及制造、实施应用、智慧运维保障及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新方法与新工艺新装备。

3.低空飞行器(无人机)设计智造及运用。主动适应国家、大湾区和深圳的无人机、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及所驱动的先进智造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以构建水陆空立体化交通运输与物流体系的一体化、智慧化、无人化、绿色化为目标,面向低空飞行器无人机)的设计智造及其应用(如交通管控、物流配送、双碳与环境监测应急救援与管理电网巡检,研究无人载具空气动力学及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人本智造及沉浸式人机交互与脑机融合智能、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无人驾驶主动适应性全域全息智能感知先进计算与/-/协同以及基于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的无人系统协同、运控和智慧运维等方面的使能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测试评估方法、规范与标准。


  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师资主要由来自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专职教师和从深圳市地铁集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等单位聘请的特约教授/客座教授、校外企业硕士生导师构成,均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大部分导师具有海外留学和/或工作经历。通过多渠道的校企合作,以实践为导向、产教融合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1)徐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机器人和电力驱动控制理论与技术等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2)程涛,博士,教授,从事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智能感知及在无人系统、“人-车-路”协同智能交通系统、人本智能制造方面的应用。

3)冯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实验力学、机器视觉、智能材料与结构、轨道交通运行安全检测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及装备等方向的研究。

4)罗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优化、运输系统仿真等方向的研究。

5)李和言,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高效驱动与传动、车辆设计与控制,车辆摩操与润滑、车辆动力学等方向的研究。

6)陈菁菁,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智慧车站,交通大数据挖掘、交通可持续发展等方向的研究。

7)尹晓红,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交通与检测、智能压电聚合物材料与结构、自动引导车轨迹跟踪及能量优化控制、车路协同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8)宫磊,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车联网与自动驾驶背景下交通仿真、新型交通方式与先进机动性,交通行为模式,交通大数据与数据融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方向的研究。

9)张书朋,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与优化、动力锂离子电池建模与控制、自动驾驶轨迹跟踪等方向的研究。

10)张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包括机器学习等智能优化算法在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车联网无人机与低空经济方面的应用等研究。

11马正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交通事故大数据分析、道路交通安全与人体损伤生物力学、新能源汽车智能安全与能量管理、汽车结构设计与安全等方向的研究。

12)王宏楠,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内燃机和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设置如下:交通运输组织,罗钦;《应用数学》,陈菁菁;《交通运输工程学》,程涛/张雄飞;《MATLAB语言与仿真实践》,冯平;《汽车理论》,马正伟;《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张书;《智能交通系统》,雷天;专业实践,全体导师。


  教学资源:

本学位点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托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和联合办学的深圳地铁集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培养,利用广东省高校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高校载运工具智能终端精密构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无人机装备技术应用与服务(深圳技术大学)等构建了城市智慧交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与平台;与深圳相关企业联合建立了三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康士柏”;创建了镭神智能、深圳计量院、深圳地铁、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深圳未来感知、深圳高川自动化、行云新能科技17个研究生校外实践创新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

  奖励体系:

按照深圳大学以及深圳技术大学的奖助体系执行。


  培养特色:

1)在培养方式上,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双导师优势,注重以校外专业实践平台、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为工程环境,以实际项目为驱动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在培养方案上,突出鲜明的实践性和工程针对性,着重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及个性化培养;

3)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工程特点、研究方向、行业和企业需求按领域设置,体现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和前沿性、前瞻性,着眼于为学生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知识结构;

4)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教学搬进实验室、工程现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专业技能、技术集成与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科学道德、严谨学风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各环节教学内容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工程案例)、研讨教学、现场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

  就业情况:

本领域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包括轨道交通)管理与规划设计、设备及系统研发与生产、交通运输及物流服务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企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维护保障、经营管理以及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无人系统技术及装备开发生产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教育培训及社会服务等工作。本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可优先推荐到相关合作办学单位就业。

  咨询方式:

深圳技术大学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大楼,办公电话:0755-23256190



四、报考要求

欢迎具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车辆、汽车服务、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与信息等本科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本专业;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上一篇:070200 物理学(学术学位)

下一篇:085601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