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区蔡家岗镇天印村有位70岁退休教师刘映升,20年来,他四处搜集已经退出或是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上千件农具。耗费他20多年精力和全部积蓄,在自家数千平方米的宅院里开办“农耕文化陈列馆”,对外免费开放。大到织布机、水车、石磨,小到水烟斗、剃发刀,凡是涉及农民曾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

陈列馆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更像一个农家花园,在枇杷树、广柑树下的草坪上,摆满了大大小小不怕风吹雨淋的石磨、石碾等石制农具,在绚丽耀眼的三角梅映衬下,显得相当别致。而室内展区则分为三部分:农业生活馆、农业生产馆(工匠作坊)、竹器(民俗)展厅,展出的农耕器具共有1000多件,大到织布机、水车、石磨,小到水烟斗、剃发刀,涵盖了各个年代农民使用过的生产、生活工具。

刘映升先生在演示石磨的使用方法

以下为刘映升先生口述介绍的录音整理节选:

第一幅喷绘主要展现的是我们巴渝农耕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老水牛,拉老犁头,退出历史使人愁,养我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深悠悠”这首打油诗既写犁头,也写我们的农耕文化陈列馆。

以下大家看到这些,我把它们叫做文物,但实际上也达不到文物的资格,我给它们都配上打油诗,把它们叫做乡土诗歌。我要把我的这些东西推广出去,光是靠简介是不行的。简介专家们看没有难度,但是对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或对这些农具陌生的青少年,在读过我的打油诗之后就能了解农具的用途。

现在大家看到这个东西叫做蔡家草把龙。这是我小时候,过年时经常玩耍的,但要比这小很多。待会我可以教大家简单制作一下,几分钟就可以做好。这只龙的眼睛是我的一个朋友用竹条穿过核桃制成。它与外地龙的区别在与它完全由草编制而成,这也是蔡家草把龙的特色所在,而外地龙是先用竹条编成草的框架,再用草绑扎。蔡家草把龙多至九节,少至三节。我们小时候,小孩较少,就用三节,一节龙头,一节龙尾,中间一节用草绳衔接,照样玩的很高兴。

我们的陈列馆分为三部分:生产、生活、民俗民风。

在农耕社会,光是生产、生活不行,还需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并且在有了生产、生活之后,必定会产生一些风俗习惯,因此我将它分为三部分。

这是碾子,是过去加工大米的最后一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茏,就是给水稻脱壳,脱壳后用风车把谷壳给分离出来,但米中还含有少许的谷壳,再用掉筛经过旋转将谷壳筛到一堆,再用手将谷壳捧出来,最后再用碾子碾。这后面还有一个夹子和一个碾杆,这是牛走的路径,下面一圈倒糠壳,上面一圈倒大米。如果把大米倒在石头上,就会被碾碎。有了谷壳之后,既不会把大米给碾碎,还能将不白的米碾的更白。

这是猪槽,用来喂小猪的。从猪槽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当一群小猪围在一堆吃猪食时,很容易挤进猪槽里污染食物,所以猪槽的中央就有一个石岛,就避免这样的情况。之前一位新华社的人员看到时就感叹当时的人怎样想到的,虽然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很简单的。“猪吃潲,有猪槽,奶猪猪槽有石岛,圈里肥猪巴掌膘,圈外猪儿满山跑。”

由于地方大小的限制,这个馆展示的是农业和生活两方面的。上面是农具,下面是生活用具。这上面是按照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顺序摆放的。

这是水车,南方是水稻产区,水因此就很重要。要是遇着干旱天气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水车将水从堰溏抽出到农田,抽水很辛苦。“宁可在阴间做鬼,不愿在阳间抽水,搅拌磨破心磨碎,奈何久旱天不雨”。这是凫斗,用于小型灌水,而水车是用于大型灌水。上个世纪60年代时,100架水车从嘉陵江抽水到上面,可谓壮观,可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之后李井泉向中央反应之后,就修了一个抽水站,管了几十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没有犁头就没有农业的存在。虽然可用用锄头,但是锄头只能小范围的耕土。我这有5个木犁,3个铁犁。二者是不同时代的产物,1958年以前,山上大树环绕,1958年之后,却连做木犁的木材都没有了,这时期是一个技术革新的时期,随之,大家就开始做铁犁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铁犁是生态平衡的破坏的象征。

那个东西就是之前所说的掉筛。夏耘之后就需要松土,除草,施肥。“春播种,夏耕耘,抓紧时机去施肥,人勤地勤庄稼好,人懒地懒无收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分种,七分管”。

前面就对我的巴渝农耕文化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文物收藏家樊建川说过: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他值多少钱,而在于他记录了一段历史,发人深思。一个稻草值多少钱,用一个稻草挽一个圈,作为出售商品的标签,叫草标。把它插在背着孩子的背篓中,直到出卖这个孩子,我写到“ 干枯草,挽圈圈,背篓儿插儿是娘的心头肉,如果说这也算记录历史,我所有的东西也仅此而已,在大家看来不值钱的东西。之前你们学校的允博士问了我一个差点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你们这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我当时想了一下,我说:”不好意思,我不客气的对你说,我们的镇馆之宝就是干枯草。我给他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故事,就是草标,背着背篓插上草标卖孩子;第二个是草把龙,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在和你们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合作,我负责草龙的历史,编制等,他们负责草龙的舞蹈,在音乐方面,看还能不能喝音乐学院合作,除了现有的歌曲,是否可以根据成人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创造不同的音乐。第三个就是草锤,我去参观磁器口的时候,河边码头那边有一个打更将,他用的是木锤。如果打小锣就用木锤,但是打大锣的话就的用草锤。抗战胜利后,打更将就边打边说:’“抗战胜利了”我母亲当时开门出去看,大街上已经站满了人,大家都欢呼抗战的胜利。这三样东西你们说他们是不是镇馆之宝。

接下来就讲这些东西都是工匠工具。过去的农耕时代,人们用的都是手工的工具。这是我绘的农耕草图,每一条石板路经过哪些些地方,过去的石板路如同我们现在的高等旧公路。过去有一个没有上书的民俗,修桥补路做好事,任何人,无论贫富,看到路坏了,都会主动修整,现在的人很少能学到的美德。这是蔡家场的农耕地图,我绘图之后才开始学会坐茶馆,茶馆是个小社会,他们头脑中的东西很多。这个是悦来,现已经在修会展中心。据说还要恢复古镇风貌,如果需要什么的话,我希望这里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偏儿,就是买卖的中间人。过去穿的都是长衫,并有手势代表价格,哪方吃亏也只有偏儿知道,买卖做成后,双方一起请偏儿吃饭。这是梭车,进门口的喷绘上有梭子怎样制作的图片。这是灯塔的老剃头匠,重庆电视台想根据我的老式剃头刀来讲诉他辛酸的生活,过去的剃头匠是让人瞧不起的。当重庆电视台的人来的时候,这位老人刚好在前一天去世。所以抢救不只是抢救生命,更是抢救他们脑子里宝贵的知识财富。

这个是纺车,织布用的。现在我们用的都是塑料瓢,以前用的都是木瓢。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老式剃头刀,为找这个,我找了整整一年。这就是牛鼻针。这是阉割刀,阉割猪用的,猪被阉割之后,用碘酒擦拭伤口之后,就可以满山跑了。这一套杆秤,我收集了整整三年。首先用砝码将秤的称重量衡量出来,然后刻刻度。这是花架子,现在还未组装好。要说这个花架子也没有多大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