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看板
学术看板

文本细读与文学创作的多重语境——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诗意及相关诗学问题解读为例


来源:文学院   |  文字:刘明华
编辑: 刘晓琪   |  审核:田丽

题 目:文本细读与文学创作的多重语境——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诗意及相关诗学问题解读为例

时 间:2024年12月17日(星期二)19:30

主讲人:吴怀东

地 点:雨僧楼(第1教学楼)101报告厅

主办单位:文学院

主讲人简介:吴怀东,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主讲“中国文学史”“杜甫研究”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杜甫与唐代文学研究、“三曹”与魏晋文学、桐城派与清代文学等,出版《诗史运动与作家创造——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杜甫与唐代文学研究论稿》《三曹与魏晋文学研究》等著作。

讲座简介:

文学的魅力主要在于文学作品的魅力,文学经典细读与阐释是文学研究的基础。文学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因为经典作品包含丰富的内容,给阐释提供了各种可能性。“草色遥看近却无”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诗中佳句,对长安早春灵动风景的独特发现与刻画备受后代诗论家赞誉。其实,韩愈和唐代其他诗人一样,热爱早春的细雨绿草,也热爱春深万紫千红和曲江烟柳。长庆三年(823),春寒料峭之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不仅景色独特,而且十分珍贵,因为草色泛绿透露出身处那个寒冷早春的人们期待已久的冬去春来的消息。此诗实是因春天迟到的意外“气候事件”而产生的名作。从普遍意义上看,诗歌是个人生命感受最感性、最丰富的表达,对经典作品复杂内涵的解读必须充分考虑作家独特个性与时代共性的交融、理论与创作的异同,乃至地理环境、季节、天气、物候等外在自然条件偶然变化所造成的复杂影响。

书记校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