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文澜大讲堂“哲学前沿问题”课程由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赵卫国教授主讲《人工智能时代的自由意志困境》。赵老师以“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为线索,深入到哲学史、科学史层面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自由意志困境。
首先,赵老师用“生活之书”的故事和俄狄浦斯王的神话来引导我们思考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生活之书”讲的是一位叫奥斯默的年轻人,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上帝记录他一生经历的书。奥斯默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摆脱书中自己的结局,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在俄狄浦斯王的神话中,勇于与命运抗争的俄狄浦斯也同样没能摆脱杀父娶母的命运。赵老师指出,从以上两个故事来看,人仿佛是不自由的,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难以摆脱必然性的驱使。
随后,赵老师介绍了尤瓦尔·赫拉利在其《未来简史》中对“自我”概念的区分。“自我”大致可以分为“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两个部分。“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是对当下的体验;“叙事自我”是通过记忆将我们过去的体验整理、加工和赋予意义,将我们过去编织成“故事”。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的“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系统,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从出生到死亡都有一个单一、不变的身份,这种感觉,塑造出大有问题的自由主义信念,误认为自己不可分割,内心有个清楚而一致的声音,而且能为整个宇宙提供意义。
最后,赵老师从康德和海德格尔哲学的层面解读了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背景下,算法导致的人的自由意志缺失的困境。赵老师认为,目前算法仅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人的行为做出预测,人的自由行为可以跳出因果必然性,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行为,这是算法所不能预测的。算法思维是人为建构出来的,它的普遍有效性是由康德所谓的“先验自我意识”所赋予的。从海德格尔哲学的角度来看,人必须存在于时间之中,所以是有限性的存在。因此,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这是一个生存的事实的问题。
本次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场气氛热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赵卫国教授深入浅出的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分析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对同学们的理论思维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