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验案例  -  正文

弘扬“西部红烛精神”,以非遗文旅小镇打造陕西岚皋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17      浏览量: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大力弘扬学校“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将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与结对帮扶工作紧密联系,与地方文化建设同频共振,在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不断推进以文史挖掘保护、文旅融合发展、文化研修培训、文学纪实创作、文创包装设计为重点的文化帮扶工作在当地开花结果,在这个山清水秀、四季常青的贫困地区,帮助当地成功打造了陕西首个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基本情况

岚皋县位于陕西南部、巴山北麓、汉江之滨,毗邻湖北、重庆两省市,与安康市平利县、紫阳县、汉滨区和重庆市城口县接壤,辖12个镇125个行政村,总人口13.5万人,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陕西省深度贫困县。

岚,山间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岚皋因山水得名,是全国第二富硒资源带、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青山绿水没有带来多少财富,却写满了祖祖辈辈生活的艰辛。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根据陕西省扶贫办、省委教育工委的安排部署,承担了岚皋县双百工程结对帮扶和四季镇天坪村驻村联户的一县一村工作任务。学校深入对接当地旅游富民、生态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天坪村内的农家乐聚集地杨家院子为基础,通过挖掘、植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当地政府将杨家院子打造成为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集风味美食、手工体验、民俗活动、康养健身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有力推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进程,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关键文化产业支撑。

二、实施进展

(一)做好结对帮扶四重保障

为推进岚皋县结对帮扶任务,加快非遗文旅小镇重点打造,学校积极构筑起协议+人员+学科+资金四重保障体系。一是先后与岚皋县政府签订校县《文化旅游脱贫发展框架协议》《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项目策划合作框架协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合作框架协议》,在协议背景下签订《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项目策划》科研项目合同;二是配齐精兵强将,人员里应外合,安排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孙清潮作为非遗文旅小镇项目的总设计师,选派多名处级科级干部组成工作队在杨家院子所在的天坪村开展驻村工作,组织学校教职工党支部、各学院师生赴当地为小镇建设添砖加瓦;三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学科平台,调动学科资源,形成以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为主、其他各学科为辅的“1+N”学科方阵,实现了学科特色和力量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四是做好资金保障,除每年列支帮扶工作专项经费外,还积极统筹校内学科建设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其他经费,广泛从社会方面争取资金捐助。

(二)聚焦非遗文旅小镇重点打造

杨家院子是天坪村村民易地搬迁后形成的居住聚集地,地形开阔,背山临水,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2017年,学校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王晓峰教授团队依托西安陕师大旅游设计研究院平台,完成了《岚皋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的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孙清潮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实地调研,反复论证,提出了以杨家院子为基础,建设陕西首个非遗文旅小镇的初步想法,商讨了非遗+扶贫的项目雏形,此建议很快被岚皋县政府采纳。

在相关协议和项目合同的驱动下,学校发挥各学科资源特色,聚焦打造非遗文旅小镇、唱响岚皋旅游品牌这一重点目标,广泛调动各单位师生深入参与,形成了帮扶工作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宣传的良好工作格局。几年来,学校相继组织师生1000余人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脱贫攻坚调研、报告文学创作、文艺惠民演出、主题党日、写生实习、摄影采风、历史故事动漫创作等活动,在当地留下了深深的帮扶痕迹,也为非遗文旅小镇的发展集聚了海量人气。

(三)持续产出结对帮扶六个一成果

围绕小镇建设,学校在当地相继产出和夯实文化挖掘一书(《岚皋历史文化丛书》)、文旅融合一馆(乡愁馆)、纪实创作一文(报告文学《化蛹成蝶》),人才培育一班(巴山豆腐制作技艺与饮食文化非遗研培班)、产业发展一树(神仙树特色种植产业)、消费帮扶一企(岚皋县嘉瑞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共六个一帮扶成果,为岚皋县乡村振兴扬帆起航注入了文化新动能,打造致富新引擎。

1.《岚皋历史文化丛书》于2019年由学校全额资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专门出版。丛书一套6册,以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民间歌谣”“诗文遗存”“杜氏家规”“巴文化简明读本为主题形成,共计120万字,以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为两条主线,把分散在各处的以及人们多年来口口相传的文化成果汇集在一起。

2. 非遗文旅小镇乡愁馆由学校策划设计,坐落于杨家院子景区内,占地500余平方米,整体建筑以巴山四合院风貌为主,于2019年国庆节正式开馆。展馆内容紧紧围绕巴文化与岚皋这个主题,分小村大事”“地域文化”“名人名门”“巴山农家四个展区,集中展示了岚皋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巴山英才、族谱家规和乡土器具,以及老课本、旧票证和家书等。

3. 报告文学《化蛹成蝶》20204月刊登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刊《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0年第四期),由学校在岚皋县文化专家工作站专家、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张宗涛副教授历经四赴岚皋,在当地扎根一个多月时间所创作。该作品一共3万多字,真实记录了岚皋县当地农家女子王三翠由深度穷困,在我国扶贫政策的的感召下不断奔向富裕人生历程的精彩故事。

4. 巴山豆腐制作技艺与饮食文化非遗研培班由文学院、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联合承办,于201811月在校内开班,是专门面向秦巴贫困地区的整建制免费培训项目,历时一个月,共集中培训来自巴山深处岚皋县和宁陕县的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和从业者30余人。20215月,学校又邀请杨家院子2名学员来校免费参加第十七期非遗培训班(皮影),为建设中的非遗体验馆提前做好人才储备。

5. 神仙树特色种植产业是学校驻天坪村工作队在利用当地具有野生神仙树叶加工神仙豆腐的悠久历史和部分掌握粗加工技艺的乡村能人,依托学校食品学科技术优势所帮助策划发展的特色产业。三年来,学校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52万元,帮助天坪村发展神仙树种植产业园区规模逾五百亩,所开发的神仙豆腐、神仙粉条、神仙挂面等产品供应农家乐日常使用,在当地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脱贫示范典型。

6. 岚皋县嘉瑞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四季镇,是由当地政府扶持、致富带头人创办的社区工厂。学校针对该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发展瓶颈,投入30余万元设立科研专项,帮助企业无偿设计产品标识和外包装形象、研发豆腐乳绿色保鲜工艺、建立食品行业标准等,助推企业快速发展。目前,该企业加工生产的牛肉酱、豆腐乳、野油菜、香椿酱等系列产品持续供应当地农家乐使用,成为了全国游客看得见、闻得香、吃得着,带得走岚皋乡愁。这些产品还乘着消费帮扶的东风打入了西安市场,走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师生的餐桌。20192022年,学校累计采购该企业特色农产品超过600万元。

三、主要特点

(一)打好学科帮扶两套组合拳法

西部红烛精神为指引,围绕非遗文旅小镇建设,学校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新闻、生物、音乐、美术、食品等多学科资源力量,同时实施了文化帮扶、智力帮扶、志愿帮扶、教育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的多重帮扶举措,产生了“1+1大于2”的实际效果。

(二)加持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两种力量

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为指导,以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形成了非遗文旅小镇可观,乡愁馆可览,《岚皋历史文化丛书》可读,《化蛹成蝶》可感,神仙豆腐可食,嘉瑞祥农产品可买的结对帮扶成果体系,通过注入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提升了帮扶成效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四、成效和经验

(一)形成了国字号旅游名片

经过五年之间发展,杨家院子已成为国家AAA级景区、陕西省省级旅游度假区,所在的天坪村和四季镇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和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作为乡风民俗和特色美食体验的打卡胜地,杨家院子每天吸引数以千计的省内外游客来此观光休闲,带动了当地全域旅游的综合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杨家院子单日最大接待量突破6000人次,全年共接待游客60万余人次,创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

(二)稳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非遗文旅小镇建设以来,天坪村农家乐由22户增加到42户,带动了周边120余户群众固定为农家乐提供食材,年户均收入8000余元;30名脱贫户在农家乐务工,人均月收入3000元;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全年超过60余万元,带动龙头企业增收600余万元,拉动民宿业投资6000万元,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效益明显。

嘉瑞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学校科技帮扶和消费帮扶下已发展成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岚皋豆腐乳制作技艺”项目入选安康市第二批非遗就业工坊,并通过就业岗位+蔬菜种植收购+三变改革入股分红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近5001500余人实现产业增收。

(三)弘扬了脱贫攻坚精神的典型

报告文学《化蛹成蝶》刊出后,短时间里通过不同传播途径获得了数以万计的阅读和关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编辑部主编李炳银、副主编魏建军、责任编辑孙明星评价该作品:《化蛹成蝶》的刊出已经打破了他们纸刊和新媒体传播的历史纪录,在圈内圈外引发了广泛热议;岚皋县文联主席、作家杜文涛盛赞:这是岚皋文学创作上的标杆性作品,它不单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更书写出了岚皋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

(四)提升了育人铸魂效果

2018年,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成的秦巴山区脱贫攻坚调研团深入岚皋县开展理论宣讲、教育支持、科技下乡、文艺惠民、电商评估、科普宣传等工作,该团队也被评为陕西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9年,该团队撰写的《秦巴山区分散型小农脱贫合作机制研究报告》在第十二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省级特等奖2021年,团队在深化调研成果基础上撰写的《乡村振兴背景下秦巴山区村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创新》在第十三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院学生团队参与了非遗小镇杨家院子建设全过程,凭《尚艺·非遗手工艺体验馆——体验非遗技艺,传承中华记忆》《非遗蒲公英计划——传承中华工艺,助力精准扶贫》项目,在2018年中国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分别获得了省赛金奖和国赛铜奖;团队负责人杨嘉怡同学为此获得2018年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

(五)讲好了高校帮扶故事

学校在岚皋县的帮扶工作连续七年(2015-2021)获得陕西省驻村联户工作考核年度优秀等次,相继被省脱贫攻坚指挥部、省委教育工委、安康市委授予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连续四年双百工程工作先进单位(2018-2021)、安康市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安康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安康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岚皋县四季镇政府先后向学校送来感谢信和锦旗;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教育报、央广网、陕西日报等二十余家中省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报道学校在岚皋县的帮扶举措和工作成果。

五、后续工作及下一步打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也给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提出了新命题、发出了新号令。站在新的工作起点上,学校聚焦“县域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问题,聚集校内哲学和社会科学专家力量,在杨家院子建立起“乡村振兴研究院”,通过对接地方实际需求,发挥教师研究专长,打造起“小切口、大融合”的科研项目集群化运行体系,旨在探索出一条培育并举、研用结合、以点带面的乡村教育振兴新路径。

未来的杨家院子定位将遵循学校乡村振兴工作总体规划,深度融入学校事业改革总体发展,逐渐成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文化与旅游、科技、人文、生态等深度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同步发展,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特色小镇,以及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教育教学的实践基地、帮扶成果的展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