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八秩弦歌 征途如虹 > 正文

八秩弦歌 征途如虹

【人才培养篇】忆峥嵘岁月 立强国之志——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回顾

来源: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4-10-12 浏览:

研途之门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较早的学校之一。1981年国务院批准我校为第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风雨八十载,拳拳育人心,学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实践探索中稳步前进,成功跻身全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方阵。

学校1996年被确定为首批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16家试点单位之一;2009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首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高校;2017年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年全国首批试点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2022年被确定为首批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高校;2023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试点承担“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任务高校之一。

学校研究生管理机构和培养单位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多次职能整合和变化,1981年由科研处研究生科负责,1986年成立研究生处,2008年更名为研究生部,2012年成立研究生院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目前全校共有3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并设有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1982年,教育部同意由刘泽如、史念海、赵恒元、王振中、叶彦润、傅克德、成一丰、刘修水、吴元训、李吟西、黄永年、周衍勋、郑哲民、高元白、高加良、高鹏、章竹君、霍松林、聂树人等19位同志组成学位评定委员会,刘泽如同志担任名誉主席,史念海同志任主席,赵恒元同志任副主席。历史学博士研究生费省获我校颁发的第一号博士学位证书。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2100人,其中97.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在岗研究生导师16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74人,占比35.6%,硕士生导师1038人,占比64.4%。

学校现有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研究生招生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自2001年以来,我校共招收研究生8426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8406人,博士研究生5862人。目前研究生在校生人数22161人,其中博士2675人,硕士19486人。

漫漫求索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聚焦立德树人、生源质量、过程培养、质量监控和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围绕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模式,在思政育人、招生选拔、模式创新、实习实践等方面得到稳步快速的发展。

聚焦立德树人,构建研究生思政教育新格局

着力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加强党建思政、心理健康、安全稳定等方面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思政工作质量和水平;巩固深化网络思政、社会实践、骨干培养、志愿服务等方面工作成效,打造“研途面对面”沙龙、优秀研究生事迹报告会、研究生阳光体育运动会等研究生思政工作品牌;优化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与学术创新教育,特别是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为主要抓手,以赛促研、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探索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新模式。

着力夯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明确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制定《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实施细则》等文件,引导导师做好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着力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制定出台《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实施办法》,设立研究项目,评选示范课程,开展观摩培训,注重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有效转化为课程思政的生动育人资源,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作为研究生教学质量和培养单位工作绩效的关键评价考核指标。

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创新。推进党支部(党小组)与课题组(项目组)的深度融合,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术、科研等工作齐头并进。培育一批优秀研究生样板党支部,选树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学业成绩优秀、带头作用突出、师生高度认可的研究生党员标兵。成立博士生理论宣讲团,加强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成立“研烛空间”研究生党建活动中心,打造集理论学习、文化宣传、研讨交流、志愿服务“四位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前沿阵地。

聚焦生源质量,优化研究生招生规模结构

深化考试招生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并实践了“4+2+3”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招生选拔和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方式;优化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科目和内容设计,强化复试考核环节,探索基础能力素质与专业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考试(考核)方式;强化考试招生工作队伍建设,优化考试管理岗位设置,建立校院两级监督检查机制。

健全招生计划分配与管理机制。完善招生规模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机制,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项目、创新团队、“双一流”建设学科领域等倾斜;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负面清单,将师德师风问题、保障不到位、培养质量不高、学术不端等情况列入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负面清单。

持续扩大博士硕士招生规模。博士研究生方面,1984—1999年处于2至15人规模,2000年首次到22人,此后招生规模增速逐年上升,2024年招生人数达到671人,特别是教育博士从2014年的6人增长到2024年的244人,增长约40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硕士研究生(不含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方面,2000年首次突破200人达到272人,此后招生规模增速逐年上升,2024年达到3976人;2012年起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至今13年间累计招收公师教育硕士24240人。

优化研究生类型结构。加大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支持,加强一批博士培养特色专项计划的实施,超前谋划和继续加强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的规划设计,不断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能力。截至目前,我校自主申报招生的各类博士专项计划有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等8个,累计招生607人。

聚焦过程培养,推进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依据学科类别和学科特色推进学科交叉,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依据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加强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和管理,推进“研中学”和“学中研”,努力提高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研究生“双创”教育,持续推进“互联网+”大赛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制定出台《研究生领航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增强“曲江讲坛”和“西部大讲堂”等品牌项目的辐射作用。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着眼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制定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加大专业学位实践性课程比重,突出案例教学;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工程,加强实践性教材和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有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培优“50工程”,按照“立足现实、挖掘历史、重点推进、分层有序”的整体思路统筹推进。

加强教育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统筹协调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资源,增加培养、指导和管理队伍的投入保障,加强导师队伍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指导;加强优质研究生教育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构建高校-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协同育人体系,2015年和2019年学校获批两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加强专业实践成果管理。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代表性成果产出,目前校企合作共计产出89项标志性成果,其中省级以上获奖9项、授权专利11项、项目合作21项等。

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际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和联合培养机制,加大对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国外研修、交流访问的支持力度。2018年以来我校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146项,其中攻读博士学位项目65项,博士联合培养项目76项,硕士联合培养项目5项。

聚焦质量监控,完善评价机制与过程管理

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切实发挥导师、培养单位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质量把关作用,制定《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严格执行阶段考核制度,完善研究生学业警示和分流选择机制。

健全学位申请过程质量管理和追踪制度。制定《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优化学位论文评阅规则;健全与研究生学业相关的申辩申诉救济机制,保障学生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

完善导师岗位管理制度。修订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严格岗位设置,实行评聘合一,竞争上岗;强化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师德师风评议和培养质量跟踪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导师招生计划分配、岗位评聘、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开展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加强典型示范引领。

完善学风建设制度。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将学风建设成效与培养单位资源配置、导师上岗、评先评优等紧密关联;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执行“零容忍”。

完善质量评价制度。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依托基层培养单位推进实施分层分类评价,注重对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过程及学位论文的质量考核,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和导师岗位管理考核内容,坚决破除“五唯”倾向。

聚焦资源配置,强化投入保障与服务支撑

完善资源管理及调配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对研究生培养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积极推动建设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并上线导师上岗管理系统。

改革完善奖助体系。建立学校、社会、导师多方联合的资助体系,提升研究生资助标准,完善“三助一辅”制度,制定《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管理办法》;积极寻求社会、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为研究生科研学习提供多元支持;及时制定修订奖助学金办法。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健全校、院(所、中心)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配齐建强专职管理队伍;搭建多角度、多层次的创先评优平台,加大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硕果累累

制度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截至2024年9月,在用研究生各类相关制度文件50余个,涵盖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培养管理、分类培养、导师育人、质量保障 、招生计划、学生奖助等多个方面,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

标志性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

学校累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0篇;1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课程获评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研究生成果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8项成果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1项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4项教材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14篇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20篇案例入选陕西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91项成果入选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获奖成果。

2014-2023年学校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级学科分布情况

人才培养不断涌现新榜样

近年来,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研究生先进个人。他们不仅是学术探索的先锋,更是担当使命的榜样。教育学部2023级学校课程与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莎莎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2019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杨钰莹获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陕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2020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吴小龙获“宝钢优秀学生奖”;2017级光学工程硕博连读生陈环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其研究成果入选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2级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伏成玉获评陕西省“勤学上进好青年”;2017级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渝城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等。

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学校研究生教育将进一步精准定位、对标对表,持续聚焦内涵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