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于1996年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博物专修科。多年来,生科人秉承“求真、务实、包容、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了8900多名本科生及近4000名硕士和博士,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杜农学、全国“十杰教师”赵文忠等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王红艳、雷富民、段昌群等一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设有生物科学师范(含公师、优师和普师)、生物科学(理科基地班)、生物技术(哲民实验班)和生态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生态学和中药学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课程与教学论(生物)硕士点,学科教学(生物)和生物与医药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设有生物学、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国家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国家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为本科人才培育提供了坚实保障。
生物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野外实习彰显学科特色。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起始于1956年,2007年学院与陕西省宁东林业局合作共建野外实践基地,并于2012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基地拥有良好的食宿条件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切实保障了野外实习活动的开展,且课程内容丰富,包含生态学、孢子植物、种子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秦岭生态系统虚拟仿真教学等多个板块,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基地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从而提高了学校影响力。经多年积累,野外实习教学成果颇丰,先后出版各种实习指导、图册、口袋书十余种,开发虚拟仿真课程4门,其中两门获批国家一流线上课程,相关成果于2013年获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生物学野外实习掠影
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学院教学论课程团队依托师范专业课程,基于中学生物学教材和STEAM教育理念,设计开发了100多个STEAM教学活动,并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大力推广STEAM教学实践,相关教学经验凝练总结后出版专著《中学生物学STEAM教育及案例》。学院以此为契机,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模具设计与制作,开展教学模具制作大赛和探究实验设计大赛,学生参赛热情高涨,产出一批优秀作品。
2021级师范专业学生原创教学模具
产教融合助力学生成长。学院长期以来重视产教融合,针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实训与中试平台-试验示范基地-生产应用基地”三级综合实训基地,完成了从高校到生产单位“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为生产实习、创新性实验、挑战杯、暑期社会实践等本科生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为核心建设的优秀团队,从生产实践出发,选择基层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为本科生量身定制研究课题。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教师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选拔带领学生成立“启动子小组”“志愿宣讲队”等学生团队,面向边远山区开展产业科技指导和科普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多年来,大量本科生深入陕南山区开展科学技术传播与教育服务,先后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奖。
拔尖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大胆创新,积极优化生物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设有基地班、卓越师范班和生物技术哲民创新班。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一流实践教学平台、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一系列举措,逐渐形成了“强基践行、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以基地班为例,目前已为国家培养了600多名生物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博士深造率达到47.6%,毕业生受到社会高度评价,100多名校友已成为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人才,基地建设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生物学拔尖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及辐射作用。
学院拔尖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