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91期 二版:学校要闻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弘扬黄帝精神 传承中华文化

作者:王双怀

2024-05-07 21:38:37

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又称为黄帝,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位共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打开中华民族的祖先谱系,我们可以看到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炎帝、黄帝等闪光的名字。其中黄帝是我国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人物,被尊为“人文初祖”。历史上在中国出现的各个民族均与黄帝有关,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黄帝为五帝之首。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都是黄帝的后裔。夏商周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人是黄帝的后裔,生活在周边地区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也与黄帝有一定的关系。秦汉时期北方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拥有黄帝的血脉。南方的“蛮夷”也有黄帝的基因。南北朝时期,前秦、后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政权或自称是“炎帝之后”,或称 “出自黄帝轩辕氏”,均以炎黄后代自居。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回纥、南诏,宋元时期的党项、契丹、蒙古,明清时期的满族,也都认同黄帝文化。


上述情况表明,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各民族人民同根共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相知、相交、相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黄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创者


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创者。他集远古先民智慧之大成,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黄帝的功德之一是实现了天下的统一。黄帝生活在文明时代的前夜,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人民深受其苦。黄帝禁暴惩奸,经过大小52战,统一华夏各部,实现了与炎帝的融合。又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南方的蚩尤,统一了天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黄帝的功德之二是建立了制度文明。相传他在统一之后,将全国分为九州,设官分职,治国理政。设置的官职有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等120种,要求官员节俭朴素,同心协力,修德立义,无为而治。这些措施,开启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先河。


黄帝的功德之三是创造了物质文明。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明耕作制度,按时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井井有条。在手工业方面发明机杼,制作衣裳;改进陶艺,制造铜鼎。在城市、交通及商业方面,建造明堂,制造舟车,铸造钱币。在日常生活方面,则改良烹饪之法,提倡熟食,发明碾硙及酿酒技术。这些发明,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


黄帝的功德之四是创造了精神文明。观测天象,发明天文、历数、十二生肖及甲子纪年,排定时序;创造文字、图画、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占卜和礼仪等等。这些创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黄帝时代的这些创造,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他开创的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夏、商、周时期得到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我国才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黄帝死后葬于桥山。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北,是黄帝的陵寝所在,也是历朝历代祭祀黄帝的圣地。


据史书记载,秦王朝曾在桥山上修葺黄帝陵园。西汉前期,在桥山西麓建“轩辕庙”。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对轩辕庙进行了重修扩建。宋太宜开宝二年(969)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至桥山东麓黄帝行宫。元明清诸朝也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20世纪80年代,政府部门又对黄帝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古往今来,人们不但保护黄帝陵,还通过祭祀等活动纪念黄帝。汉武帝曾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率十余万大军到黄帝陵举行祭祀仪式。此后历代王朝多将祭祀黄帝列入国家祀典,因而留下了大量的祭文和碑刻。现存明代祭祀碑刻11通,清代28通,近代16通。古代祭文当首推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所撰祭黄帝文。近代祭文当首推1937年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文。该文大气磅礴,表达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决心。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中华大祭祖”活动。祭文主旨基本相同,即歌颂黄帝功德,呼吁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振兴中华。


除祭祀黄帝之外,历代诗人还写下了大量赞美黄帝和黄陵的诗句。如魏晋诗人曹植、曹毗、庾信,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李群玉、舒元舆,宋元诗人范仲淹、文天祥,明清诗人胡濙、李梦阳等,均有歌咏黄帝的诗作传世。在近现代,康有为、于右任、程潜、谢觉哉等人也以诗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黄帝的敬意。


总之,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尊祖敬宗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陕西时说:“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弘扬黄帝精神,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作者系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