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理化科,历经理化科、理化系、化学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发展。2011年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分立为化学化工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此,化学化工学院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经过十余年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化学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在全国具有一定学科优势的学院。
高水平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余年砥砺奋进,十余年春华秋实。化学化工学院党委秉持“包容、务实、创新、精进”的院训,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学院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级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入选第三批“陕西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获评陕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1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位教师获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3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精心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
十余年广纳英才,十余年人才济济。学院引育并举聚焦一流,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卓越。现有专任教师143人,其中正高级73人,副高级50人。学院现共有国家级人才16人,省部级人才39人。2012年至今,新增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喻,教育部特聘教授刘忠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兴伟、杨鹏和曹睿等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15人,省部级人才33人。
创新高标准人才培养模式
十余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始终致力于高标准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了本、硕、博化学化工人才培养一体化。学院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化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师范)专业在全国率先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三级认证。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精品课程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精品课程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学院坚持开展“教授接待日”、本科生“CF学术论坛”、“研究生笃学学术论坛”品牌活动,新增“导师下午茶”“致知讲堂”“化学沙龙”等,全面配备本科生学业导师、项目主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学业引领、高质量育人中的作用。
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8项,省级奖励9项,其中1项研究生教育成果获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陕西省高教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教学项目3项,省部级教学项目13项,累计发表教学论文400余篇,出版教材39部。本科生升学就业率一直处于学校前列,非师范生升学率持续超过60%。研究生发表特级及权威SCI论文3200余篇,近百名研究生获CSC资助赴境外深造,连续5年获评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及省级大赛中获奖数十次。
有组织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
学院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的层次与水平,在项目、论文、获奖、平台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学院共获批纵向及横向项目901项,项目总经费约3.36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项,立项经费共计约1.8亿元;科技部项目9项,立项经费共2775万元。学院累计发表SCI论文2683篇,其中SCI一区论文773篇,在Nat. Sustain.、PNAS、JACS、Angew.Chem.、Chem、Adv.Mater.等标志性期刊上发表论文120篇,自2014年起标志性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学院共获各类科研奖项74项,其中房喻院士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杨鹏教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实现了学院在教育部科技奖励方面的历史性突破。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西部高校化学专业(师范)虚拟教研室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等10个;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
凝心聚力谋学科 同向同行促发展
十余年深耕学科,不断提升化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化学学科已跻身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2‰,Nature Index排名进入全球前100,化学专业软科排名在全国23位。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坚守初心,真抓实干,奋勇开拓,不断创新,为化学学科的发展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