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新闻公告
  3. 学院新闻
  4. 正文

分论坛四:承续与超越: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创新圆桌论坛

作者:佚名  日期:2020-12-21 22:35:49 点击数:

1219日,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联袂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重构媒介:传播研究的‘媒介化’转向”为主题的学术年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其中,分论坛四“承续与超越: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创新圆桌论坛”在我校长安校区博物馆附楼一层会议室(S110)顺利开展。此论坛主要围绕媒介化议题对于当下的新闻传播研究有何认识与影响进行发言和讨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和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教授联席主持会议。

 

主持人胡翼清

胡翼青教授

 

主持人许加彪

许加彪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陈卫星首先进行了发言。他表示应先从概念的角度理解媒介化,媒介化指通过传统媒体的时空流程的格式化规律把人们传播过程中的流程概念意义放大,而不是一个机构强制性的刻意安排的流程意图。同时,媒介化概念正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媒介化反应于教育生态的,如今传统的传播学教材无法解释媒介化所要体现的意义,媒介时态发生了变化,专业教学上如何重整教育体系、如何提供积极有效的概念系统,对当前年轻一代的学者和老师们提出了挑战。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吴予敏在发言中提出,媒介在文明的进化中某种程度上有一个唯物的规律,但并非纯粹的物质技术进化的规律。技术是运用和实践的结果,是在不断运用中进化,如从电视到互动媒体到网络化媒体、智能化媒体,媒介化作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学派和重要研究方向值得肯定。此外,媒介化产生的影响很大,用媒介论去改造传播学范式是值得期待的,但是在研究中需要保持警惕。媒介并非一个物化的工具,而是一个实践。在人的实践类型中,仪式中是有媒介因素的,但不完全归结于媒介。他承认媒介化研究是主流研究方向,但是人的交往实践是和人的内在本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会场

会议现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玮同样提出媒介可以成为传播学研究转向中最重要的一点。她着重强调感知,技术怎么改变人的身体感知以及肉身对媒介感知。她不赞成纯粹的物质性身体,肉身不完全构成媒介,身体一定是实践的。美国的主流大众传播学绝大部分是从专业的大众媒介机构出发,把媒介推向实践,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媒介重构。中介是最主要的,没有中介就没有主客体,把人和世界联系起来的中介就是媒介。如今知识体系的发展是本体论向认识论、认识论向媒介论的转向。只有这样,传播学才能和人文科学对话。媒介作为未来的传播研究的中心,有助于建立新的人类文明并且可以重现人类文明思想史。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则提出交往实践基于媒介物质性之上,媒介可控性不是一个客观实在的东西。关于媒介物质性中物质性更重要还是实践更重要,他认为不能抛开媒介带来的物质性框架讨论实践。这个时代之所以被称为信息社会,是因为社会组织方式以信息资源的配置为核心来运转。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依靠媒介一整套的逻辑来运转的社会。中国最前卫的学者的观念已经被媒介化概念的提出所重构,这个重构把西方理论体系生搬硬套来讨论中国问题,并没有站在新概念的基础上来看待中国本土化的传播。

论坛最后,现场聆听座谈的同学们提出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赛博人是否是噪音生产的主要力量、偏于理论化的研究如何落实等问题,老师们指出,如今的社交机器人已经是噪音生产的主要力量,机器人可以作为一个打工阶层被人们利用,但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阶层;对于理论化研究,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都不能单纯的作为一个教条去验证各种实践。

 

会场 (2)_副本

会议现场

/常淑梅

/孙心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