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新闻公告
  3. 学院新闻
  4. 正文

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学术系列讲座之十七、数字人文与视听传播系列讲座(二):数字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向

作者:佚名  日期:2020-08-31 20:09:55 点击数:

 


    8 30 晚上 1 9 30分,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学术系列讲座之十 、数字人文与视听传播系列讲座(二) “数字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在线上成功举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受邀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讲座由我院 牛鸿英 教授主持,本次线上讲座在“腾讯会议”和“bilibili”两端同步直播,吸引了众多师生在线参与。

 

 

 

 

数字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塑造空间,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亦出现新转向。本次讲座中,以《后浪》刷屏折射出的青年文化和代际关系讨论作为问题研究缘起,曾一果教授通过梳理欧美青年亚文化发展的理论脉络,对比阐释了青年亚文化在我国发展的时代语境,及青年亚文化发展的新转向,并思考了我国青年亚文化未来的可能面貌。

 

 

 

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是青年亚文化的共同背景,当时的西方社会掀起一股质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狂潮,反主流文化在美国西海岸兴起。在英国,基于“第三条道路”的选择、无阶级感社会的形成和多元社会的到来,一场从工业到社会到文化的革命开始了。文化被看做社会生活、经验和身份的完整呈现,试图帮助各个阶层的人确立新的多样化身份认同,英国文化研究和青年亚文化逐渐兴起。曾一果教授介绍了威廉斯、霍尔、赫伯迪格、默克罗比等英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的研究思想,青少年亚文化的“双重衔接”及其他反叛主流文化的形式,梳理了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的逻辑变化。他认为了解这种语境变化,能让我们对西方亚文化乃至我国亚文化发展语境有更为准确的认知。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年亚文化在全球化、改革开放与拥抱资本主义的语境中出场,也发展出了多元异质的青年亚文化类型,具备叛逆性、区隔性、圈层性、参与性和反哺性等特征。曾一果教授表示对每一种青年亚文化的理解与考察,都要放在全球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等多元化的文化和社会语境里。如土味青年”这种新媒介亚文化现象,必须将其放在流动的城乡结构中加以考察

 

 

 

数字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出现了技术、价值、商业、审美方面的新转向。青年人拥抱新技术的文化基因,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字化的文化实践与社交实践中。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全球新的数字媒介时代语境下,亚文化与新爱国主义的结合促成了青年亚文化的价值转向。我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形成了一种更为复杂且不断变动的霸权关系,从对抗收编转变为多层次协商的结构。对于商业转向,曾一果教授强调,消费社会环境下的亚文化除了被收编以外,也会被商业资本主动创造出来。青年亚文化具备整体性审美转向,但仍处于多重审美意识形态的博弈中,并未形成拥有主导力量的审美。

 

 

 

对于“后浪”“前浪”的文化争议现象,曾一果教授认为《入海》与《看见》提供了一种想象性解决问题的文化路径,即要用行动和实践取代反叛性思考。他认为目前我们已从确定的改革时代过渡到不确定的未来,青年人所需要做的应该是立足实践,解决问题,把未来变为确定,而亚文化也会有确定的未来。

讲解过后,曾一果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中国是否有后亚文化现象、算法智能技术对亚文化的影响、亚文化圈层间的抵抗等问题作了解答与互动。鸿英教授表示曾一果教授将中国青年亚文化还原到独到语境中做出多层次解读,并前瞻性分析了青年亚文化的未来发展。她鼓励同学们将曾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会收获更多。

 

 

(部分参会人员情况)

/文 李怡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