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59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致谢

作者:王悦

2022-06-22 10:36:59

四年还嫌不够,怎敢说三年漫长?三年前,以调剂生的身份被师大录取,我第一次感到“劫后余生”的莫大欣喜。三年里,师大的一花一草、鸟语虫鸣无数次带给我身心上的慰藉,我爱这校园的四季。临别之际,我流连于最后的花开,探望从树荫漏下来的阳光,去图书馆看书,与学生时代依依惜别。即将挥别之际,于留恋之外,更添许多感激。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晓鹃教授,感谢老师三年来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培养。研一期间,我对学术一知半解,写出的小论文混乱浅薄,在“师门批评会”上,老师以我的论文题目为例,从文本版本的选择、研读文本的方法、学术语言的准确、文献搜集的全面、作文逻辑的渐进等方面一一展开,让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什么叫学术、如何做学术,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长期陷于浮词中的狭窄。三年时间,如果可以说我在学习上有丁点长进的话,那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我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到点校,再到成稿、修改,也花费了老师的大量心力。老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使我敬仰又羞愧,老师的治学风范值得我终身学习。老师还在心理上对我关心指导,每当我郁郁不乐时,老师都会鼓励我热爱生活,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老师事务繁忙,但对每件事都怀有热情,并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还一直保持着优雅平和之气度,令人见之难忘。师之言传身教多矣,学生若能习得一端,便足以受益终生。遗憾的是,因自身愚钝,老师的许多建议我未听从,如今想来,真觉振聋发聩,悔恨不已。人生路上也许不会再有人像老师这样教诲我,惟来者可追,继续努力。


同时要感谢文献学的其他老师:党怀兴老师、何如月老师、蒋鹏举老师、周淑萍老师、瞿林江老师。三年里,诸位老师以渊博的学识让我一次次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老师们温文尔雅、宽厚包容的气度亦令我钦佩不已。何老师和蒋老师还对我的论文进行了预审读,提出了诸多中肯建议,使我在后续修改中方向明晰。还要感谢两位外审老师和参加答辩会的郝润华老师,他们以十分专业的视角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


也要感谢师门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他们为我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大帮助。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为人处世,我从他们身上都学到了很多。我尤其感谢在导师带领下的“师门批评会”,大家的批评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也得到了许多论述的新角度、新想法。两次师门批评会,一教我认识学术,二教我撰写论文,想来都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我的同门韩越,她耐心细致,在学习上督促我、启发我;感谢我的舍友李兴,她体贴周到,给予我工作和论文上的很多建议;感谢我的同学赵云萌,她聪明理智,在生活上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感谢我的同学穆娜,她积极乐观,总是开导、鼓励我。感谢我从小到大的好朋友们——韩佳莉、贾珂萌、高彩萍、张雪、毛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伴我成长,与她们共度的日子都闪闪发光。


还要感谢重庆图书馆。因材料难得,我于2021年初亲往重庆抄录古籍。又适逢疫情,诸多不便,从出发前电话确认、邮件沟通,到亲见馆藏、抄录完毕,重庆图书馆都给予了我极大帮助,使我感受到重庆这座城市的热情、包容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虽是冬天,心却滚烫。感谢好友陪我前往重庆,帮我一起抄书,十册古籍,四个白天,啃面包、喝开水,才使这篇论文有了建筑的基础。


感谢文学,它是从童年时代就持续滋养我心的甘霖,是无数个寂寞孤独时刻陪伴我的好友,是引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良师。文学使我内心丰盈,让我常怀梦想。感谢书籍,在我每每心灰意冷时,总向我投递光明和温暖,伴我成长。可惜读研期间多浪掷光阴,错过了读书的许多时光,然每次投入书籍的海洋,都让我重又活泼明媚。


感谢文献学,读研三年,从抵触到接受、熟悉,文献学锻炼了我阅读古籍的能力,教我踏实、客观地做学问,让我远离浮躁。当我在重庆图书馆翘首以盼,终于得以亲见明万历年间的古籍时,我看到它身上已沉淀了四百多年的光阴,书页发黄、分离,片片书渣剥落,令人心痛不已。不知它在密集书库躺了多久才等到我,一个无知的、莽撞的青年,小心翼翼、如获至宝地捧着、抄着,翻阅页页书卷,体味段段兴衰,一个个墨字、一道道光影跃至笔尖。在经过近20次的整理、对照后,终可窥见其内容梗概。虽尚存讹误和粗浅之处,但我想,古籍若只是静静待在书库里不见天日,岂非珠玉蒙尘?将它整理出来并加以研究,于几百年后赋予其新生,这种“惊鸿照影来”的欣喜、满足,皆源于文献学的滋养。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我的故乡。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而父母,成全了我的命运。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以朴素的生活智慧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母亲命运坎坷,聪慧、坚韧又敏感,是家里的航标;父亲勤恳、老实,以无言的付出守护我们。还记得十几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天,我拿出珍藏许久的五角钱,带着弟弟妹妹去买一袋里装三支的“三兄弟”冰棍。回来的路上,我走在中间,妹妹在左,弟弟在右,我们一人一支,蹦蹦跳跳,何惧似火骄阳。童年时代我常因看顾他们而心烦,如今他们长大了,也可以帮助我了。再想到一个小孩带着两个小小孩的场景,满是可爱与怀念。我热爱我的故乡,她未给予我很多,却又馈赠我太多。在外求学的许多年里,每心境晦暗疲倦不堪时,只要踏上故乡的土地,我就会变得笃实、安定。故乡的北谷完小,承载着我欢乐的童年,那里是我求知的起点。我的小学老师王晓莉,她倾心教导我四年。四年间,我的十几本日记本里,黑、蓝笔迹和朱批两相对话,老师教我作文、伴我成长、助我向上。


故乡的夏夜,天空明朗,星月可见,仰望苍穹,辗转千回也望不尽所有星星,在这样的星空之下,可遥想九天四海,又顿觉人生倏忽。童年时代,我总要玩尽兴才回家。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写作业,一直写到天渐黑,淡月出,看银河,看飞机。再听到大人们高声谈笑,等待他们归来。而今我不用再等待谁,只消以童年的信仰认真生活,大胆地走出自己的轨迹,有一天在星辉斑斓里自在放歌。


吾生须臾,沧海一粟,学术之路于师大结束,学习之路上下漫漫,吾将终生求索之。


(作者系文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