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57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天籁

作者:□林抒婷

2022-05-26 21:46:08

“天籁”语出《庄子·齐物论》,人们常用“仿佛天籁”“宛若天籁”“天籁之音”来形容动听悦耳的自然之声。


师大就有这样悦耳动听的声音。每到初春时节,人们还在睡梦中就被校园里鼎沸的鸟鸣声叫醒了。我舒服地躺在床上,只听见窗外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百鸟朝凤》,前者呼后者应,交相成趣,不绝如缕。“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美妙图景,从诗中走来,温润了我们的春天。

鸟鸣虽妙,但若与“天籁之音”相比,又略有不及。


说起来,自然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之声,大约就是风声雨声了。


闲暇时光,与友人游览深林山谷,最令我心潮澎湃的就是大风掠过参天乔木的呼啸声,还有穿过丛林的密雨声,让人不禁吟起了苏东坡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我尤其喜欢南方夏季的雷雨。潮湿沉闷的三伏天,忽然间乌云四合,狂风大作,倾刻间豆大的雨点砸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湿润的泥土气息。通常乌云来到不久,苍穹间就开始闪烁电光,继而奔雷大起。我们正在教室上课,胆小的女孩子吓得捂住耳朵,男孩子们则掩饰不住一脸的雀跃和兴奋,盯着窗外,暗暗祈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当然,最惊喜的莫过于因为雷电,学校电闸被迫切断,教室陷入黑暗之中,老师也不得不停止上课,跟着我们一块儿享受这难得的轻松时刻。暴雨之下,撑伞是不顶用的。冒雨赶回家后,往往身如落汤。这时,妈妈就会一边催促我洗澡换衣服,一边熬煮一碗热气腾腾、火辣刺喉的姜茶,“逼”着我一股脑儿灌下。


相比于下暴雨时的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周末时窝在家里柔软的沙发上读一整天书,掀起窗帘一角,看着外面雾蒙蒙暗淡的天色,嗅着窗户上湿冷的水汽,听马路上夹杂着车鸣的沉静雨声,远要安宁惬意得多。


和雨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大海的波涛声。我钟情的海之声,是震撼的、狂野的、奔腾的、咆哮的、壮烈的,是固执得一去不复返的,搏尽一生之力摔碎在悬崖边上的野性的涛声。比起暴雨倾盆,这种海的呐喊,大约离我想象的天籁很接近了。


文学中有一种很出彩的修辞手法叫“通感”,也称为“移觉”,就是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以感觉写感觉”。若将“天籁”的含义加以扩展到器乐声、人声等等,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感受。


我是一个“声控”,对好听的声音总是无法抗拒。这些好听的声音,或是在我郁郁寡欢时耳机里温暖沉静的语调;或是分离时一声浅浅的问候;或是长安第一场大雪时银色舞幕下的乐队组曲;或者是大地回暖时和老友的促膝谈心;或是一场只讲给一个人听的演说。究竟哪一个更像“天籁”呢?


后来,我渐渐明白,“天籁”或许不是清晨的莺啼燕语,不是奔腾的雷、凌厉的风和倾落的雨,不是骄傲的海涛,不是迷人的声线和任何声音;而更应该是课堂上老师的谆谆教诲,是书本里诗人的轻轻吟诵,是母亲的关心与惦念,是深夜里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是一份恬淡宁静的心情,一种温暖简单的幸福,一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我的“天籁”,在我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的感知之中。


(作者系我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