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2020年“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我校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李小平教授喜获2020年“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李小平教授长期从事0-6岁婴幼儿童铅暴露与风险调控的教学科研与科普工作。建立了区域环境特征污染物多维诊断、儿童铅暴露多维识别和预测的方法;揭示了重金属铅在区域环境多介质迁移赋存的特征规律;创新了抗铅细菌辅助调控农作物累积重金属铅的方法技术,并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性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等重要课题十余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要课题十多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Chemospher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Geomicrobiology Journal等环境与健康领域的主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发起并主办环境与健康国际会议2次,科普讲座30多场。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陕西省生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环境保护青年科技奖各一项。
共青团陕西省委公布了第二届“寻找最美三秦青年科技之星”评选结果,我校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刘永锋教授获“三秦青年科技创新之星”,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肖舜副教授获“三秦青年科技服务之星”。
刘永峰教授,2010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年任职于我校。现任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特色畜产品安全生产与营养控制创新团队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畜产品质量控制工程中心主任,兼任陕西省饮食营养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及西安市科技特派员等。主要从事陕西特色牛羊肉、乳产品的安全生产、品质检测、营养控制和新产品开发等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陕西省重大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一般项目10项;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SCI及中国卓越期刊收录45篇);出版著作7部;申请发明专利23件,授权12件。先后获得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西安之星等;研究成果获202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人)、201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人)各一项,论文获第十三届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第1人),在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银奖(第1人)、三等奖(第1人)各一项。
肖舜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后在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主要从事PM2.5对雾-霾能见度恶化的影响机理研究工作,在我校任教以来长期致力于环境气象与健康地理方向教学与研究工作。鉴于PM2.5大气污染和环境健康方面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应用推广工作事关百姓生活、健康福祉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系列重大社会和民生问题,针对PM2.5气候环境效应及其人体健康风险与科学防护技术、秦岭生态气象环境保护等社会和公众关心的热点科技问题,肖舜副教授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关中盆地气象条件与气溶胶变化对霾能见度恶化影响及模拟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立足科技服务陕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大局,受省科协科技之春学术活动邀请先后在省科技馆、省自然博物馆等多家社会公益单位利用融媒体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宣讲雾-霾与PM2.5有关的大气环境保护前沿科技知识与科学理念,强调用科学方法做好霾污染天气个人防护的必要性,受到“学习强国”、“直播西安”等主流官方媒体的关注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