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与问题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背景下,作为教师培训者,我们认为,通过培训促进一线教师认识、理解“核心素养”不仅是重要的培训内容,也是必须做好的培训工作,而且要结合“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的实施,为教师在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助力。
近些年我校连续承办“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高中历史学科培训。在培训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基于调查分析与教师能力测评,我们着力在“‘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如何”、“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谋划,并在2017年至2019年“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陕西师范大学高中历史班培训中,设计与实施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师培训课程,初步构建起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国家级教师培训模式。
● 理念与问题解决思路
一、建章立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在项目管理机制上,学校采用“双线三级联动模式”进行项目管理。双线是指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两条线;三级是指校级、院级、项目组三个层级。在学校一级,学校专门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游旭群和副校长党怀兴担任正副组长,负责国培项目的组织领导和资源调配,同时成立国培示范性项目专家组,负责项目的业务指导工作。在学院一级,学校责成教师干部教育学院负责项目统筹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责成相关专业学院负责项目业务执行工作。在项目组一级,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双班主任制,在学员管理上实行班委会与小组负责制。
学校在专家团队遴选、培训课程研制、培训资源选用、培训质量监测、参训学员管理、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也形成了相应的制度或管理办法,有效保证了培训质量。
“双线三级”管理模式
二、聚焦培训需求,做好训前调研
1.研读政策文件
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组织专家团队及管理人员进行政策文件学习。一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二是深刻领会国家教师培训政策,把握培训政策走向。三是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学改革,把握培训实践需求。
2. 注重需求分析
项目伊始即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对参训学员的地区、职称、教龄、学历、所学专业进行分析,从专业背景、知识架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角度分析参训学员的能力水平,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注重能力培养,做好课程架构
1.明确培训理念,聚焦培训主题
在培训中明确“修德精业”的培训理念。遵循“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学员为本”为原则,明确四个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着力创建三类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探索四种结合:主题报告+专题讨论;理论教学+现场体验;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个体学习+共同研讨。突出问题的指向性、对象的参与性、教学的体验性、课程的多元性、能力的生成性、方法的迁移性等特点。进一步明确问题,凝练培训主题,以培训主题作为主线实施培训课程。同时每年根据项目特点和学员需求,适当调整培训主题。
2.精选培训内容
参照国培标准培训课程分为维度、模块、专题三个层级,三个维度课程的比例分别为10%、35%、55%,考虑到参训学员学历背景及参训需求,适当压缩了“专业知识”维度中“学科知识”模块的比重,增加了“专业能力”维度中“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模块的比重。
课程设计图
3.打造专业团队
一是依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整合国内优质资源,创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立足前沿、关注实践的培训专家团队。聘请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赵亚夫教授为高中历史班首席专家。项目遴选高校教授、杂志主编、“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课标组成员、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培训管理者共同组成培训专家团队。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比例高于55%,省域外专家比例达到35%以上。
二是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青年硕博团队,教务管理团队具有现代理念和技术、熟悉培训政策与理论、培训模式与方法。
三是打造一支作风扎实、敬业奉献、经验丰富、保障有力的后勤管理服务团队。
4.优选培训方式
(1)突出学员主体地位
培训方式上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三点改进:一是在每一节的专题讲授中增加互动交流;二是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提高学员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三是以教学观摩课和参训教师共同研讨的方式推进学习,促进参培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陕西省优质中学现场教学;二是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现场教学;三是教育博物馆现场教学;四是陕西人文自然资源考察;五是红色主题教育学习。
(3)线上线下混合研修
一是在集中培训同时开设网络研修课程;二是组织线上研讨;三是学习成果展示;四是在培训管理中使用我院自主研发的交互式培训管理平台——陕师大培训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与培训深度融合,有效提高培训管理效能。
5.加强培训考核评估
将CIPP评价模型和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相结合,围绕目标的过程性评估和关注成果的总结性评估,结合历史学科的特质及教师培训具体情况,本研究将评估过程分为训前、训中和训后三个阶段;评估维度分为背景、输入、过程、反应、学习、行为、结果评估等七个维度,以此初步构建了适应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的评估体系。
CIPP+柯氏评估模型
● 经验与创新
一、传承延安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训中我们倡导延安精神进课程、进活动、进心灵的“三进”活动。开设课程《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读书活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组织主题研讨“重温延安精神、践行立德树人”讨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员学习党中央在延安的光辉历程,系统学习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道德情操、精神风范和革命情怀,鼓励参训教师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用延安精神滋养灵魂、淬炼精神,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进一步坚定教书育人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弘扬“西部红烛精神”,深耕教育情怀
作为扎根祖国西部的一所师范院校,陕西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与民族命运起伏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扛起了西部教育大旗,形成了特有的“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在培训的师德课程中,我们注重邀请知名专家和30年扎根西部的优秀教师讲授理论和案例课程,指导学员学习教师们扎根西部,忠诚祖国、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以及教授们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是矢志教育、初心不改的价值追求。讲好师大故事,传承“西部红烛精神”,同时带领学员到师德涵养基地,师大教育博物馆,历史系数字化博物馆、开设现场课程,鼓励学员拓展教育视野、深耕教育情怀,提升专业素养,做四有好教师。
三、依据TPCK理论,凝练学科教育主张
在TPCK理论指导下,我们重视学科育人的课程导向。突出学科课程的奠基作用,发挥师大与中小学对应的全学科优势,依托专业院系围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课标、教材等开设核心课程,增强学员的学科教学知识、提升学科教学能力、总结学科教学主张、凝练学科教学思想,切实提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质量。
四、发挥人文自然优势,创建陕西特色课程
我们组织历史教师赴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开展现场教学,邀请文物专家为学员开设现场课程。每年还会组织高中历史班学员赴明清两代陕西的著名学府、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关中书院进行现场教学,学员们兴趣浓厚,反响很好。
五、职前职后对话,发挥示范引领
组织学员参观历史文化学院虚拟仿真实验室、与师范生和教育硕士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发挥国家级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遴选学员中有教学影响力和热情的教师就教育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政策、职业规划、专业能力等方面对师范生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鼓励师范生研读名师们的成长路径,学习名师们的奉献精神和专业追求。参与此项活动的学员也在为大学生、研究生交流的过程中重温教育初心,反思教育经历、总结教学风格,坚定教学信念。有些学生与老师们建立了长远的专业师徒联系,毕业后被引进到同一所学校工作。这样的交流活动让有志教育的年轻人看到未来的美好,也让三尺讲台上的中年教师重拾教育的初心,助力教育生涯的职业追求,受到参训学员、师范生和学校的各方好评。
六、加强训后专业指导,搭建终身发展平台
利用我校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积学堂鼓励学员发表专业文章、撰写书籍,提升专业水平。推荐学员及授课专家在我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发表文章,介绍优秀教师加入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研修团队,进行跨省教研。《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于2013年、2017年推出国培示范性项目高中历史班培训专刊,宣传我校培训特色做法,刊发国培学员优秀论文,引领学员发表专业研究文章,进入我国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团队。遴选优秀的学员为我校硕士导师,通过以上做法为学员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引领学员终身发展。
● 思考与展望
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有以下几点:一是良好的协同机制是做好培训的基础。二是深入调研是设置培训主题的前提。三是注重专业是设计实施课程的准则。四是专家团队是培训质量的保障。五是实践导向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关键。六是以人为本是做好后勤服务的根本。七是强化考评是巩固成果的有效措施。
虽然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得到了参训学员的肯定,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学员水平参差不齐,学员中存在职称差异大,年龄差异大等现象。还有少数学员到院校学习时发现自己不能胜任后期的工作,中途换人或请假。二是学员训后示范作用发挥不足。返岗后,由于工学矛盾,部分教师不能积极发挥作用。三是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与学习效果还有待改进。四是训后跟踪辅导环节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探索多种手段,帮助学员终身学习。
● 案例实践情况
2017年“国培计划”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研修项目陕西师范大学高中历史班共50人
2018年“国培计划”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研修项目陕西师范大学高中历史班共100人
2019年“国培计划”国家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陕西师范大学高中历史班共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