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由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学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校友总会办公室(教育基金会秘书处)、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主办,明珠国际集团支持举办的陕西师范大学第六届“感动春天”大学生自强之星颁奖典礼在终南音乐厅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李忠军,党委副书记王永安,副校长董治宝,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晓云,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委员会委员、推选委员会委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处级干部、团委(总支)书记、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参加了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上,师生们通过获奖学子事迹短片展播,了解了“自强之星标兵”背后的感人故事,通过现场访谈深切感受了“自强之星标兵”的成长感悟,共同聆听了评选委员房喻、董治宝、吕九如、田振军、刘学智、刘东风等老师给予“自强之星标兵”的评选词和组委会给予“自强之星标兵”的颁奖词。出席颁奖典礼的领导和嘉宾为8名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0名大学生“自强之星”和12名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颁发了奖杯和证书。我院研究生马义泽荣获“自强之星标兵”称号,王君荣获“自强之星”称号。
李忠军高度评价了“自强之星”寻访评选活动的意义,肯定了“自强之星”在青年学生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他希望同学们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精神血脉,让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自强精神永远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不畏艰难险阻、永葆奋进姿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书写最美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和使命。
马义泽、王君自强事迹:
马义泽,男,回族,2018级文艺与文化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获奖情况:
1.2020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
2.2019年,获西安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坚定文化自信·讲好西安故事”演讲大赛一等奖
3.2019年,获“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全国高校青年师生演讲比赛铜奖
4.2019年,获陕西省“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比赛金奖
5.2019年,获首届全球华裔青少年演说大赛一等奖
6.2019年,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7.2019年,被评为“陕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
8.2015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央广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暨陕西省首届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三等奖
马义泽:用青春守望祖国西部美好的明天
选择西部,就是选择了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选择奔赴西部支教,就是“西部红烛精神”与家国情怀交织相遇的青春奔涌。
2013年,与所有青涩懵懂的大一新生一样,马义泽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学习,而他八年的志愿公益生涯也就此拉开帷幕。
潜心摸索,志愿初心愈坚定
刚入校,马义泽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社会助学项目“知识援助行动”。一年之中,每到周末他都要骑行五公里为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做义务家教,风雨无阻。由于帮扶对象家庭困难,他还自费为学生购买生活、学习用品,学生家长多次挽留他在家中吃饭,都被他婉言谢绝。
2015年马义泽志愿的脚步走出校园,积极投身社会各类志愿公益活动。旬邑太村的夕阳下,传来他和志愿者小伙伴们脱贫攻坚的爽朗笑声;四川阆中的古镇里,闪现着他拍摄公益短片的忙碌身影;金陵寺镇房店小学的大门口,孩子们抱着他围成一团,不忍分别;天水甘谷的小路上,留下了他调研基层教学条件的一串串脚印……
脚下沾染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马义泽踏实做事、潜心摸索,在志愿公益的路上一往无前。
扎根西部,红烛闪耀中国梦
如何将陕西师范大学的“西部红烛精神”和志愿者的使命担当紧密相连?马义泽积极响应国家西部计划的号召,选择加入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分队长来到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支教,他志愿服务的脚步深深地印在了祖国大西北的泥土中。
无论是身兼张家川三中团委副书记、高一年级历史教师、全县播音教师等多个角色,还是初到时的方言不通、科目临时调换、生活饮食不习惯等困难,亦或是教学进展、学生心理健康、“第二课堂”等问题,都成为他做事的动力与心头的牵挂。课上认真授课,课下调研家访,课余创办社团,周末义务补课,他始终在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国家级贫困县高中学子的“大学梦”。
支教期间,与病魔缠斗了两年的爷爷永远地离开了他。他强忍悲痛,回去处理爷爷的后事,在家待了不到两天时间便又被家人催促着踏上了返回支教地的路程。支教带给他的难题有很多,但最终都被他化作为前进的动力。
在数次考试中,他所带的班级历史平均分始终位居年级第一;开设了全县第一个播音艺考班,成功拓展了当地高考升学新途径,目前已有9名艺术生通过这条路考入本科高校。“泽哥让我们相信,我们都可以在这个闪闪发光的时代找到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高一十班马刚兴奋地说。
青春态度,重要关头勇发声
马义泽关心国家大事,多次在全国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突发事件中一马当先,展志愿本色,发青年之声,逐渐从一个志愿活动的实践者变为公益宣传的排头兵。
由中宣部、国资委、团中央等部委共同主办的“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陕西省选派参加“青春力量”主题赛的唯一选手,马义泽以“一包辣条”为线索,分享了一名乡村支教老师的初心和守望,现场观众数次潸然泪下,最终在全国32名优秀高校青年师生参赛者中位居第八,夺得大赛铜奖,在全国舞台上传出“西部红烛”的响亮声音。
疫情期间,作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官方微博平台、学习强国平台的网宣负责人,马义泽充分利用国家级平台的影响力优势,对疫情防控阻击战展开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勇做服务全国抗疫大局、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的生力军和尖刀队。短短数日,官微的互动数、转发量大大增加,粉丝数量十天内增长近十万。他还曾顺利完成紧急宣传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发布原创署名文章《疫情防控阻击战凸显“中国之治”显著优势》。截止8月底,官微由他策划发布的微博占到总量的六分之一,内容涉及竞技体育、时政要闻、联防联控等多个方面。综合阅读量达2000余万次,他每天都在争取用最快的速度和最有力的文字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他还是西安市疫情防控应急储备志愿者的一员,在微信群中积极宣传疫情防控心理知识,和志愿者一起努力汇聚抗疫战疫的磅礴力量。此外,他精心策划了一场声援湖北之“战疫情——黎明就在眼前”线上主题朗诵会,广泛动员组织学校朗诵爱好者诵读师生原创战疫稿件,以文字致敬抗疫英雄,用声音传递战疫力量,大大坚定了广大师生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信心。
无论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西安站学生主讲人(央视直播),还是在全国高校联盟青年峰会中作志愿者经验的主题发言,亦或是在中青报上发表“两会”时事评论,担任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网宣志愿者,学校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展志愿讲解员、离退休处老年朗诵班教师,马义泽志愿公益的初心历久弥新。
八年志愿路,奉献爱心不言苦;一腔公益情,教育报国化红烛。马义泽在志愿服务的路上步履铿锵,其事迹曾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团中央报道转载,先后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美育成果二等奖、“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青春力量全国高校青年师生演讲比赛铜奖(陕西赛区金奖)、“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中科院《陕甘地区农村初中教师激励项目》“优秀调研员”、西安市演讲大赛一等奖、陕西师范大学年度人物、“研究生标兵”、张家川县“优秀共青团员”、“优秀青年支教志愿者”等奖项荣誉,他的所作所为真正展现了青年志愿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责任担当,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通过选择与奋斗去增加生命的厚度!毕业后,我想当一名老师,把知识和梦想带给祖国西部的孩子们,这种源于初心、守望他们成长的感觉,就是最棒的青春!”马义泽用责任担当校准人生坐标,用奉献力行激荡青春梦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王君,女,汉族,2018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2020年,被评为校级“五四青年”、“优秀研究生标兵”
2.2020年,被评为校级“疫情防控先进个人”
3.2019年,被评为校级“校园文化先进个人”
4.2018年,被评为校级“学生年度人物”
5.2018年,获陕西师范大学积学特等奖学金
6.2016年,获陕西省“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专业组第一名
7.2016年,获第八届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优秀奖
8.2015年,获第十七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三等奖
9.2015年,获中央广播电视台央广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暨陕西省首届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三等奖
10.2015年,获“梦想与担当”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优秀奖
王君:“天道酬勤”是每一天的每一笔
王君,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首批国际化骨干人才培养澳大利亚研修班成员。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保送为2018级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生院(研工部)研究生兼职辅导员。
初识梦想·苦涩
2013年冬,她只身一人为了追梦前往外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培训班封闭学习。2014年春,她拉起行李为了圆梦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专业考试。2014年秋,她踏进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报道为一名本科生。而梦想的道路看得见走着难,专业学习只是刚刚拉开序幕。
76分的艺考专业课成绩,在全班44名同学里排名倒数。
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学的生源,她不算前列。
“你的方言还很明显,要下功夫好好练。”这是第一节专业课上老师的评语。
当一个个否定的符号贴在她身上时,她在内心深处暗下决心:“我想成为一名像董卿那样的主持人!”于是,在每顿早饭时,《中国之声·新闻与报纸摘要》成了标配,每个清晨来到逸夫科技信息楼下练吐字、纠发音、背诗词、读稿件,每晚睡前再躺在床上把老师的课堂示范录音反复听,为了练习气息,肚子上还顶着一本超厚的《新华字典》。《新闻联播》常挂耳边,每日即兴评述、札记、生僻字积累、成语积累,每周录制朗诵稿件,每周两次辩论训练……嘴上的水泡磨破再长好生了茧,晨练的本子翻烂粘上继续翻,学习的笔记摞上一沓又一沓,用干哑的嗓音熬过一天又一天。
初心坚守·甘甜
有人说“干媒体这行太苦”,因为初心她却甘之如饴。在电视台实习时,曾顶着40度的太阳,扛着十几斤的摄像机、红色预警大暴雨奔赴危险地连线、因大雪交通阻断,就一脚深一脚浅地步行沿街采访、为节目准备海量查阅、直播高压一字不差、访谈对话思想紧绷等等,也正是这些体验与历练,帮助她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
为参加第十七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大学生最高奖),她的原创作品《左权》仅6分钟的稿件前后修改不下40次,拜访朱晓彧教授、余海龙老师无数次。长达三个多月的备战里每晚9点下课,两个小时的稿件训练,每一个字的发音、词的停顿、句的换气、重音凸显、技巧使用等都要练,像着了魔又乐在其中。老师也陪伴她挑灯夜战,一遍遍讲解、指点、示范、演练,她清晰记得宣布获奖时老师们无声的泪水。在当年全国高校的1000多部作品中,100部作品进入复赛、24部作品进入决赛,《左权》斩获三等奖并被中央党建网原文原视频转载。
初露头角·蓄力
是齐越节让曾经自卑的她重拾信心,也是集腋成裘让她可以迎风而上。2018年9月获得推免资格,保送至本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她选择了戏剧与影视学。她清楚的认知任何行业能拼到最后一定靠的是思想认知和文化深度。在导师朱晓彧教授的教诲下,她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公开发表论文5篇,其中《巧借地方戏剧媒介传播核心价值观》一文获得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成果优秀论文;参与导师省部级重大课题1项;参与撰写《中国豫剧文学史》;结合新媒体媒介“美拍”,进行读书分享(目前已有十余本)。
也许殊途同归。她成长于戏曲之乡、戏曲之家,爷爷是戏曲作曲家,妈妈是国家二级戏曲演员,爸爸是戏曲指挥、司鼓。她自幼对于山西地方戏曲蒲州梆子情有独钟,却未曾延续父母的道路成为一名戏曲文艺工作者。硕士期间因专业突出,被推荐至运城广播电视台戏曲栏目《阳光戏苑》担任唯一节目主持人,用实际行动抢救中国戏曲,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目前该节目已累计录制播放2年有余,分别在运城广播电视台、腾讯视频和微信公众号《阳光戏苑》、《晋陕豫蒲剧网》、《晋风蒲剧网》、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共同传播。
初心不改·奉献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成长路上,她学会了奉献,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用自己的热量去服务更多地人。今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志愿者招募启动和志愿服务主题文化标识发布会上,她作为大会唯一学生代表发言,向在陕高校学生发出倡议,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校期间,她曾参与陕西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校团委“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暑期社会实践、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1届西洽会、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志愿服务。累计主持省市级、校内外大型活动30余次。
2020年全民战“疫”的特殊时刻,她主动发起“大手拉小手·停课不停学”研究生网络义务支教活动,成立支教小分队并担任队长。历时75天为西部贫困地区山阳县刘家村希望小学180多位学生搭建“爱心云课堂”,用实际行动践行“西部红烛精神”。借助学科优势,自主研发录制视频课程30多节、帮助学生线上开展心理辅导、爱国教育、课业解答等活动。该事迹被《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人民网“人民视频”、央广网、学习强国、搜狐网、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晚报》、当代先锋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和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和使命。青春如虹、生机葱茏,现在她同时承担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的职责,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去关怀、去服务更多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