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刘刚 | 出生年月 | 1977年2月 | |
性别 | 男 | 职称 | 教授 | |
学习 经历 | 1995.09-1999.07, 包头钢铁学院 金属压力加工 1999.09-2002.01, 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加工工程,硕士 2002.03-2005.08, 上海交通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 | |||
主要工作经历 | 2005年10月开始在上海电力学院工作,2007年副教授,2013年教授。2013-2016年哈佛医学院博士后。 | |||
主要研究方向 | 无人机自主导航及其新能源发电运维中的应用、新能源发电系统故障诊断及发电量预测、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 | |||
主要教学情况 | 承担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机器视觉》 | |||
主持科研情况 | 上海市科委项目-部分地方院校能力建设:面向分布式光伏发电运维的异构图像数据融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50万 在研 上海市教委项目-一般项目:燃气—蒸汽轮机循环系统非线性协调控制技术研究6万 已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多能见度下多视角动态图像传感网融合算法研究23万 已结题 企业委托:高压架空线走板及滑轮状态的监测及故障预警30万 已结题 企业委托:基于轴编码器的非接触物体基本尺寸测量20万 已结题 企业委托:基于飞行器视觉的大跨度测距系统研究20万 已结题 企业委托:架空线缆牵引、张力机智能化协调装置的研发29万 已结题 | |||
科研成果情况 | 在计算机视觉以及电力系统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近三年SCI期刊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计算机视觉方面,团队目前重点研究基于Transformer架构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提出了基于语义强化的图像融合技术以及基于多尺度并行交叉(卷积网络和Transformer架构)融合技术; 电力系统方面提出了多种图像融合和监测方法用于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和检测方法;提出了基于Stacking的智能楼宇用电负荷分析以及光伏发电预测模型; 团队还参与了多项与机器人和自动化相关的研究,例如锅炉管检测机器人及其设计,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深度网络FFSCore-LSTM的SLAM技术。 | |||
学术兼职情况 | IEEE会员;中国图形图象学会会员,可视化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电子电器协会理事。上海市科委/教委项目评审专家、多个国际期刊的评审专家。 | |||
其他情况 |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上海电力大学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