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简报(第四期)

上海电力学院教育综合改革

工作简报

(第4期)


上海电力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编      0一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本期要目:

1.校领导率队赴上海理工大学调研

2.校党委召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专题研讨会

3.专题学习:“清华综改50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校领导率队赴上海理工大学调研

        5月22日,校党委书记成旦红、校长李和兴、党委副书记顾春华率队访问上海理工大学,就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相关职能部处与学院负责人参加座谈。

        成旦红、李和兴一行受到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炜、党委副书记李江、副校长田蔚风的热情接待。沈炜全面地介绍了上理工办学历史与发展现状、办学理念与特色、未来发展目标及思考。李江介绍了该校在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具体措施与工作思考。田蔚风介绍了该校在推进综合改革过程中的整体思路、实施框架与对应举措。

        成旦红感谢上理工的热情接待,重视这次学习、取经、求教、问计的机会。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与包括上理工在内的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希望双方能够加强各层次、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共谋发展之路。

        双方还就“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等进行了探讨交流。


校党委召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专题研讨会

        4月27日上午,校党委召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专题研讨会。

        会上,校党委会成员听取了教育综合改革办对我校整体改革工作进程、近期工作安排及改革任务分解的工作汇报。会议决定,为了进一步全面推进我校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成立了八个工作小组,即学校治理工作小组、人事改革工作小组、本科教育工作小组、研究生教育工作小组、协同育人工作小组、学科科研改革工作小组、资源配置工作小组、合作办学工作小组。


        清华副校长:“清华综改50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摘要:清华大学教育工作讨论会讨论很久后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

        5月25日,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用“承前启后,深化改革,办更好的大学”14个字,言简意赅勾勒了正处于综合改革风口浪尖上的清华大学“从何而来、因何而去”的前世今生。

        据谢维和介绍,这些年,清华大学就是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成长起来的,而此次综合改革也是过去几十年长期改革的一个延续、深化和系统化。

      “清华大学的改革始终没有停顿过”

        从1985年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到此轮压缩本科生专业必修课提高通识课质量;从1996年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到2015级学生成绩单由百分制改成等级制。“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这样的人”,始终是清华大学这所百年名校历次教学改革的焦点。

        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在1978年,清华大学就开始了包括教师队伍分流和结构调整在内的教师队伍改革,并在调整学科布局的同时,恢复文科和理科建设。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清华大学成立研究生院,先后开始试行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制度、一学年三学期制和硕士生提前攻博,并启动一类课程评选、百门精品课程等建设工程,抓好每一堂课。

       “清华大学的改革始终没有停顿过,也是国家30多年来改革的一个缩影。”谢维和说,“今天的综合改革实际上是一系列改革的延续,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清华拥有全国高校中素质最好的一批学生,他们能在大学四年中学到什么?除了课程知识的累积之外,大学能给他们提供怎样的视野?培养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清华大学本轮综合改革绕不开的现实问题。事实上,纵观百年清华大学的改革史不难发现,其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的背后,都是各种大环境使然。此轮综合改革也不例外。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成为清华大学此轮“综改50条”的一个重要指针。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对改革的外部环境曾给出过这样的判断: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各种联系日益紧密,未来的人才要具有全球视野。

        2014年10月发布的“清华综改50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据谢维和介绍,清华大学教育工作讨论会讨论很久后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得转变育人观念,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本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为了实现“三位一体”,特别是价值塑造的目标,清华大学一方面通过重塑师生关系,使教师担负起学生价值塑造的主要责任,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另一方面通过教室、校园、国内、国际、网络以及成长社区的“4+2”六类课堂,强化课堂内外全过程全方位的互动和训练,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推动各类课堂协同培养和价值塑造;与此同时,减少课堂的学生人数,争取把小班课程提高到70%,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从而实现“有温度的教育”,通过老师来影响学生的思想、人格和人生。

以学业评价改革为杠杆,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

        这些年,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的呼喊声,始终就未曾停止过。

        以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为杠杆,试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了此次清华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5月15日,清华大学宣布全面改革现有学业评价体系:从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过去百分制的分数将退出历史舞台,清华学生的成绩单上取而代之的将是A、B、C、D等12档等级。

        与过去的百分制不同,实行等级制后,学生成绩单上的成绩只是为了反映成长,而不是位置。新方案允许学生在部分课程上自由选择等级制或通过制,选择通过制的课程成绩将不计入学分绩。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各自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难度大、有挑战性的课程,不必因为担心学分绩掉下来而不敢选。

        实际上,给学生专业或者课程的自主选择权,是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不仅曾几经辗转才最终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确定自己所学的专业,而且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室里只有他一个学生,使得教授的讲课常常变成他们师生两人的一问一答。即便如此,学校并未因学生数不足而取消这门课。

        “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外表多么花哨,关键是看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谢维和说,“这次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正在着力解决的是,怎样把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国家的战略有机结合、怎么建立有效的大学治理体系和大学文化、怎么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通过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三个问题。”

        “这次改革不是增量改革,而是一种存量改革,是要对学校原有机制或资源配置方式、利益分配机制进行改革,要促动那一块过去属于自己的传统奶酪。”谢维和表示,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其中,近一半的院系已完成了人事制度改革,教学改革方案也已向社会公布。为期半年的第十七次科研工作会议正在进行中,其他的相应改革也处于酝酿阶段。



扫一扫,在手机上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