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社新闻
哲社新闻
回首2024,媒体视野中的哲社学院

行路丰稔,年岁成诗。2024年,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学院工作在人民日报、央广网、光明网、中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中国科技新闻网、齐鲁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上多次“亮相”。在学校媒体方面,在山大视点发布的报道有172篇,在山东大学网站首页报道21篇,山东大学公众号相关报道10篇,此外,学生在线、山东大学研究生之家、青春山大等网站也多次介绍学院相关工作。学院展现出的深耕学术、紧跟时代、服务社会的形象与担当得到各界的认可,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拓展交流渠道,促进学术繁荣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依托学院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多次举办、承办国家级专业学术论坛。学院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及学科建设需求,提出多项科研议题,引发学界深刻讨论,持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研究和成果转化向高水平、宽领域、深层次迈进。

4月12日-14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中国诠释学》编辑部联合主办了“1800——哲学体系的争辩与建构暨《施莱尔马赫文集》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为中国当代诠释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促进了学界对诠释学思想的深入探讨与交流,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贡献了力量。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建构现代语境中的中国诠释学”为题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1800——哲学体系的争辩与建构暨《施莱尔马赫文集》学术研讨会”

5月11-12日,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犹太学年会在中心校区举行,与会代表100余人,研讨内容涉及犹太历史、经典、思想、现实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宗教学术网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宗教学术网报道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犹太学年会

7月5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与韩国国立仁川大学中国学术院学术研究及合作交流签约仪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曹现强副校长、张祯娥院长分别代表双方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协议以建立中韩关系研究、中国研究、华侨研究等学术研究领域的持续合作关系为共同目标。8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系教师赴韩国仁川国立大学中国学术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带领组织人类学系14位本研学生前往仁川中华街区域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田野实习调查。韩国国立仁川大学中国学术院网站对签约仪式和学术交流活动进行了报道。

韩国国立仁川大学中国学术院网站报道签约仪式和学术交流活动

7月13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以“易学跨学科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第二期青年易学工作坊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侨大学、湖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三十余名学者参与了本期工作坊。中国新闻网对会议进行了详细报道。

中国新闻网报道第二期青年易学工作坊

7月31日,《中国诠释学》正式登录中国知网,山大视点首页学术纵横栏目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中国诠释学》学术集刊由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办,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任主编。目前,《中国诠释学》第16-23辑已经陆续上传中国知网,为促进中国特色诠释学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山大视点首页学术纵横栏目报道《中国诠释学》正式登录中国知网

2024年是中国宗教学会成立4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60周年,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值此周年交汇之际,8月24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宗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宗教学会年会(2024)在济南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开幕。本次研讨会分设四个分会场,分别以“中国特色宗教学‘三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研究”“宗教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宗教学理论专题研究”为题进行深入研讨。《中国宗教》杂志公众号“微言宗教”、中国宗教学术网对此次会议进行了详细报道。

“微言宗教”公众号、中国宗教学术网报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宗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宗教学会年会(2024)

9月21—22日,由山东省逻辑学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部协办的“广义论证与非形式逻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逻辑学会2024学术年会在曲阜师范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广义论证与非形式逻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逻辑学会2024学术年会

10月19日—20日,第十四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本次会议以“对话与融合:不同视域中的分析哲学”为主题,来自全国90余所高校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山东大学概念与推理研究所、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协办。中国新闻网、光明网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中国新闻网报道第十四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

光明网报道第十四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

11月9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首届“象思维的多元化发展”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等高校和机构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新闻网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中国新闻网报道“象思维的多元化发展”研讨会

11月30日,“数字时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活动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主办,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代表、政府部门代表、行业协会代表、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时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山大视点首页学术纵横栏目对会议进行了详细报道。

山大视点首页学术纵横栏目报道“数字时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

12月4日下午,李术才校长率团访问香港理工大学,与校长滕锦光、副校长赵汝恒进行会谈。在双方校长李术才和滕锦光的共同见证下,双方签署了《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双方计划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合办学术会议以及联合研究机构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网站对此进行了报道。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科学系网站相关报道

12月7日,第三届生生哲学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余位学者与会,围绕生生哲学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阐述与探讨。本届论坛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网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中国新闻网报道第三届生生哲学论坛

12月14日—15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主办《伽达默尔著作集》新书发布会暨伽达默尔哲学研讨会。参会的 60位专家学者、代表围绕11卷中译本《伽达默尔著作集》的学术价值和贡献、伽达默尔哲学的主要内涵与理论特征、伽达默尔与中国哲学、伽达默尔与现象学的重要关联以及其他相关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多重视野中的伽达默尔哲学”为题进行了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伽达默尔著作集》新书发布会暨伽达默尔哲学研讨会

发挥专业优势,彰显知识价值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秉承求是创新学术精神,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王新春教授在《哲学研究》上发表论文《邵雍的易学新运思与生命主体精神凝练》,王玉彬教授在《文史哲》上发表论文《荀子人性论平议——由“秩序”视域与“正名”方法而论》,刘森林教授在《哲学研究》上发表论文《探寻批判施蒂纳的另一条线索——施蒂纳与晚期谢林的思想关联》……我院教师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多次被山大视点首页学术纵横栏目报道。

学院教师团队在严谨治学、钻研学术的同时,明确自身使命责任,敏锐洞察社会热点现象话题,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多次面向大众媒体传播哲社声音,并积极推动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哲社学院葛忠明教授就大龄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民办大龄心智障碍者辅助机构生存困难等问题接受采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学院教师多次针对社会热点话题接受媒体采访、发表理论评论,以丰厚扎实的专业素养、独特精到的专业视角提出深刻系统的专业建议,以谆谆寄语彰显独特的人文关怀。

《国家治理》2024年第2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专栏,发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题为“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理论文章。文章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自觉建立文化自主性进行了研究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味着既捍卫文化上的主体性,保留文化的民族特质,又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能动建构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国家治理》刊发何中华教授理论文章《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苏冰涛教授在《中国电视报》2024年第7期发表评论文章,文章题目为“家国情怀温暖人心 传统文化沁人心脾”。她指出,春晚生动地呈现了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与优秀文化传承,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光华集于一身,可谓是一台精彩纷呈、情真意切、热气腾腾的文化盛宴。

苏冰涛教授在《中国电视报》发表评论文章

东方出版中心首次出版了英国学者安德鲁·鲍伊的著作《谢林与现代欧洲哲学》的中文译本,该译著由哲社学院师生团队完成。自2022年起,在哲社学院王丁教授的指导下,哲社学院2019级本科生(2023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田佳润、2020级本科生孟德誉和2020级本科生杨萌萱共三位同学,历时两年余,经过四次全书校对、七次译稿大修,最终完成了这本近二十万字的译著。山大人物、山东大学公众号对此书的学生译者进行了专门报道。

山大人物、山东大学公众号报道哲社学院本科译者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顾璇副教授于2024年5月7日接受央广网采访并寄语高考考生:“高考是学习的起点,要学会敬畏和自我关怀”。顾璇希望广大考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追求知识和真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顾璇还接受了中国新闻网的采访,分析了“一米好物”热潮。她认为,对于类似的网红商品甚至网红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要认清其中的两面性,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涵的创新性以及爱、幸福和幽默等积极的情绪;另一方面,也需要警惕把不同的商品和消费者的价值绑定起来的消费主义陷阱。

顾璇接受央广网采访并寄语高考考生

顾璇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孙艳艳副教授接受齐鲁晚报采访并解读“超龄儿童过六一”现象。她表示,年轻人庆祝儿童节不仅彰显了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对自我感受的深切关注,更体现了他们勇于表达并坚持个人价值观的转变。在现代社会,年轻人正在勇敢地突破这些标签的束缚,通过参与“超龄儿童过六一”的活动,他们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社会压力,还能重温那些充满家庭与亲情关爱的温暖回忆。

孙艳艳接受齐鲁晚报采访

2024年7月11日,由马来西亚国家团结部指导与主办,马来西亚国家博物局、国家档案局鼎力支持的“义净国际大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启幕。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陈坚教授发表《南海诸国的赞咏习俗——以<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中心》的论文主旨演讲,重点介绍了义净大师在印度和南海诸国有关佛教的所见所闻,从学术角度阐述了中国佛教与印度和南海诸国佛教的比较和互鉴。凤凰网对陈坚教授的论文观点进行了报道。

凤凰网报道陈坚教授的论文观点

7月19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付立华教授在《人民日报》学术版发表理论文章,提出新时代要积极回应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新矛盾、新挑战,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新时代“枫桥经验”,激发社会治理的创新实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同时也要关注新就业群体在职业发展、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需求,为他们融入所在的社区和城市搭建平台,实现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

付立华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2024年8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高端论坛(2024)”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应邀出席并发言。在接受采访时,傅永军认为,诠释学有一条重要原则,我们把它称作“善意原则”,也可以称为诠释学的“宽容原则”。这个原则最核心的要义可以概括为:永远保持善意。只有善意的对待和善意的交流,对话的双方才能够达成友好合作的共存局面。

傅永军出席经典阐释学高端论坛并接受采访

9月30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汉语哲学的普遍性》。文章通过分析哲学与民族性语言关系之间存在的辩证的同构关系,对“汉语哲学”的普遍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具体阐释了汉语哲学普遍性的实现方式,回答了语境化表现的汉语哲学如何能够成为世界性的哲学等问题。

傅永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汉语哲学的普遍性》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宋全成教授接受《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采访,就欧盟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宋全成指出,欧盟长期以来一直面临非法移民和难民涌入的挑战,而乌克兰危机和地区冲突的持续更使得这一问题日益严峻。欧盟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应对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宋全成教授还就意大利兰佩杜萨岛非法移民问题接受了澎湃新闻的采访,他认为,要彻底解决欧洲的非法移民问题,就首先需要美国领导下的北约停止对上述地区和国家的渗透与干预,其次,“解决非法移民问题还需要欧洲国家拿出更多的诚意,拿出更多的经济和技术去援助欠发达的北非和中东地区。”

宋全成接受《人民日报》、《环球时报》采访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元超接受齐鲁电视台采访并解读走红网络的“王婆说媒”节目。他表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个人原子化现象的出现导致年轻人的社交半径缩短,没有足够的机会去认识别人,而“王婆说媒”则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社交平台。此外,针对“王婆说媒”这类相亲节目,王元超指出,应设置行业门槛并对要求主办方加强对参加人员的资格审核,比如要求提供未婚证明等,勿让“好事变坏事”。王元超还接受了《齐鲁晚报》的采访,分析了互联网上较火的“AI合成视频”现象。他指出,各流媒体平台要更多去承担规范、引流、分流的责任。对于AI上传的视频,应要求其作者声明“根据AI虚拟软件制作”及相关版权问题,同时重点向老年人等对此类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群体,进行针对性的科普宣传教育,立法机构应根据这种新技术的发展,及时地予以回应,坚决防范、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

王元超接受齐鲁电视台采访

王元超接受《齐鲁晚报》采访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向贤教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纵横”栏目解读“妈妈岗”现象,分析了当前“妈妈岗”的主要特征,并就持续拓展育龄女性就业空间提出建议。她强调当前“妈妈岗”工作时间灵活,方便协调育儿工作,但多属于三低岗位,即收入低、福利一般不太好、职业上升空间小,就这些主要特征而言,“妈妈岗”应该是补充,而非重点。

王向贤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纵横”栏目采访

创新实践模式,展现社会担当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通过深入社会、扎根基层,在家国热土的深切实践中促进专业理论研究成果的真正转化,不断创新实践育人新机制、新形式、新面貌。师生团队形成合力,踊跃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服务事业中去,在奔行中深化理想价值,在实干中挺膺青年使命,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为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等多领域提供了哲社方案,实践成果丰硕,引发广泛反响。

山东大学公众号报道哲社学院“为罕而创”团队。由哲社学院张洪英副教授指导的“为罕而创”罕见病服务实践专项团队,获得“互联网+”大赛省级金奖和国家级铜奖,团队成员将获得的两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开展持续罕见病工作,张洪英老师自愿捐赠一万元共同成立“为罕而创”罕见病项目基金。同时,团队成员设立“为罕而创”罕见病服务实践专项,开展罕见病相关社会工作,为一个个罕见病家庭带去希望。

山东大学公众号报道哲社学院“为罕而创”团队

2024年7月1日,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乐智者”夏令营开营仪式在乐陵市市中街道中心小学举行。本次夏令营活动为期7天,乐陵市市中街道中心小学80余名学生参加,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支教教师们主要从讲授哲学课程、辩论体验、哲学话剧、魔术揭秘、扎染体验、音乐之声等方面进行传授,重点培养小学生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的能力、以新视角和新的思考方式看待重要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乐陵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公众号对此次活动进行了专门报道。

乐陵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公众号报道“乐智者”夏令营

《光明日报》9月4日文章《山大学子为黄河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对哲社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河你一起”文化调研团进行了报道。2024年暑期,团队中11位同学和3位指导老师走访调研了济南九区县共23处文旅资源,对济南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与历史遗产的分布、联系和开发现状进行汇总,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汇总分析报告。在实践地设立多场文旅体验活动,使黄河文化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流淌进人们心中。


《光明日报》报道哲社学院“河你一起”文化调研团

中华网9月11日文章《为爱呐“罕”——罕见病公益主题活动相遇山东大学》报道了由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为爱呐“罕”——罕见病主题系列公益活动,该活动于9月5日-9月9日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办,活动通过公益市集、公益观影会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群体对罕见病的认知,让罕见病群体被看见、被关注,引发了校园内对罕见病群体的新一轮关注。

中华网报道为爱呐“罕”——罕见病公益主题活动

中国科技新闻网报道为爱呐“罕”——罕见病公益主题活动

回首2024,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着眼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务实求新,锐意进取,收获累累硕果。这一年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位哲社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始终关心哲社学院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展望2025,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精神奋发向上,我们愿与社会各界媒体一起携手,同心戮力,勇毅前行,继续书写“哲社有为”的崭新篇章。

文:邵子瀚 封莹

审核:翁祥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