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文先生做客现象学与中国哲学•泰山讲座(第五回)
2024年12月13日下午14:00—16:00,山东大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知新楼A座1618会议室举办“现象学与中国哲学”泰山讲座(第五回)。本次讲座邀请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先生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论庄子对<齐谐>寓言的解构与重构》。讲座由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新春教授担任评论人。
在本次讲座中,陈小文先生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庄子所讲述的“齐谐”之鹏的寓言进行了新的解释。陈小文先生认为,庄子对这个语言的引申和发挥,是在对齐谐寓言解构和重构的基础上,来阐发自己的思想的。他拟用现象学的方法,立足于庄子的文本,“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也就是说,把庄子的文本加以解构,将其还原为生活世界的基本经验,然后根据生活的逻辑,重构庄子的思路,从其自身,如其所是地让人看,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逐字逐句疏通庄子文本,澄清历代注家含混不清之处、妄猜臆测之义;二是钩沉意蕴关锁,理清庄子文本的逻辑关系;三是剖析庄文精深微妙旨趣,言其究竟,归于圆融; 四是超越传统消极无为思想,阐释庄子积极有为哲学。
通过对庄子 《齐谐》寓言的解构与重构,陈小文先生指出,庄子把 《齐谐》之鹏 “徙于南冥”的本能,转化为 “今将图南”的意志,彻底改变了寓言的本质,把一个日常生活的寓言转化为哲学建构。庄子探寻了行为举止背后的原因,寻求其内在可能性的根据。在庄子鲲鹏的故事里,他说:“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说的是风起浪涌。风起浪涌到什么程度呢? 庄子认为要“积”到能够载负起相当重量的厚度。“积”的意思是集聚,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合力。风浪之积看起来是海运自己的事情,跟鹏没有关系,在这个积的过程中,鹏只能等待,看起来它处在无为的状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鹏是一直关注着风浪的,它的意志一直在起作用,因为它的心中一直在想着 “将徙于南冥”。这个 “将”字,体现了它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同时也表现了它心中的谋划和图计。它并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积极地准备。风浪何时最高,能不能托举自己,自己的状态如何,能不能与风浪共舞。风浪最高之时,也是机遇最大之时,但是,反过来说,机遇最大之时,也是危险最高之时。这里包含着鹏对海洋风浪的认识,对海运规律的掌握,同时也包含着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所以,庄子在这里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阐明“积”的重要性。
陈小文先生指出,庄子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论证这个“积”,是与庄子在前文所说的尺度相关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庄子是如何确定尺度的。在《齐谐》里,只是说到鹏跟随飓风一起飞到九万里高空,然后就直接说“去以六月息者也”,迁徙到南冥栖息半年。九万里高空到南冥栖息这之间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需要填补。首先,飞到九万里还要不要往上飞? 其次,如果用一个理想类型的方式来考察,鹏在北冥是垂直飞向九万里高空的,那么此时从理想类型的角度来说,它还是在北冥,只不过是在北冥的上空。鹏的目的是迁徙到南冥,如何从北冥迁徙到南冥去? 庄子说,到了九万里就不要往上飞了。那么这个九万里的终点是如何确定的? 是飓风的风力只能到这么高? 还是说鹏在没有风的帮助下,再也不能往上飞了,由它的生存能力确定的? 抑或是说鹏尽管还有能力飞,但它不想飞了,是由它的自我意志随意确定的?简言之,九万里这个尺度,是谁的尺度? 是风的尺度,还是鹏的尺度? 这个尺度非常关键,它是庄子思想的本质体现。
从庄子的文本看,这个尺度既不是由风决定的,也不是由鹏决定的,而是由天决定的。它的标准就是天之正色。“正色”,这个看似简单的词,却反映了庄子强大的哲学思辨能力。它包含着这样几个思想:第一,一切尺度都是由天决定的,或者说,天然的尺度才是正确的尺度,其他的尺度都是不正确的,这里反映了庄子的自然法思想。这个思想某种程度上说,是源于老子的 “道法自然”的思想。第二,如果尺度是天的尺度,那么世间的一切存在者是不是就没有任何能动性了,只有被动地服从天道了? 进而言之,是不是人是天的奴隶,没有任何自由了?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看到,这个“正色”的尺度,刚好是风力能够达到的尺度,也是鹏能够领会的“积”的尺度。换言之,庄子认为,这个尺度是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尺度。第三,这个正色的尺度之内,“莫之夭阏”,没有任何阻扰和障碍,是一种无的境界,在北冥通向南冥的这个过程中,鹏就处在无的境界中。从北冥到南冥的这个无穷距离中,九万里高空之上,宛如一个通道,这个通道是一个无的通道,这个无的通道,正是庄子的道。庄子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的道是道路之道,是生存论的道。但是,我们从这里正好可以看出庄子从生存论上所阐述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本质是殊途同归的。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个道就是天地人之道。陈小文先生补充道,庄子的这些论述,深刻体现了他的 “道”的本质思想。
在评论和互动讨论环节,王新春教授积极评价了陈小文先生用现象学的方法解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做法。王新春教授指出,用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的基本原则对于中国古代道家经典的解释获得了一些新的见解,提出了新的建构,把庄子的哲学建构为一种积极的哲学,很有启发性。在讨论环节,听众提出了关于现象学方法的问题以及中国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问题,陈小文先生予以了细致解答。
文:买买提依明
图:董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