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15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和商务印书馆合作主办的《伽达默尔著作集》新书发布会暨伽达默尔哲学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618会议室圆满举办。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商务印书馆、北京社科院、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贵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云南社会科学院、《中华读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山东站)等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和新闻媒体等单位的近60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围绕11卷中译本《伽达默尔著作集》的学术价值和贡献、伽达默尔哲学的主要内涵与理论特征、伽达默尔与中国哲学、伽达默尔与现象学的重要关联以及其他相关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14日上午,会议首先举行了开幕式暨新书发布会,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陈治国主持。
在开幕式致辞环节,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郑敬斌表示,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为承担单位、以洪汉鼎先生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伽达默尔著作集汉译与研究”,成功结项并出版了11卷中译本《伽达默尔著作集》,这是项目团队共同努力的学术成果,将有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梅强表示,《伽达默尔著作集》的中译和出版为学界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坚实、充足的文本,在此基础上,全国哲学界有望将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研究推进到新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作出新的重要贡献。另外,这套著作集由商务印书馆精心出版,此举可说是商务印书馆服务教育、引领学术的生动体现和最新实践。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表示,洪汉鼎主编的中译本《伽达默尔著作集》不仅将推动伽达默尔哲学及哲学诠释学的研究,还将促进海德格尔思想的研究。此外,该著作集会对古希腊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也产生重要影响,为相关领域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特别是伽达默尔对辩证法的阐释极具参考价值。
山东大学原兼职特聘教授、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资深研究员洪汉鼎回顾了与伽达默尔生前的学术交往。他表示,在伽达默尔看来,文化之间的著作是可以翻译的,这是“文化间性”问题。从文化间性角度看,这套书的出版意义重大。另外,对于在中国建立一套自主话语体系来说,伽达默尔著作同样重要。在伽达默尔那里,诠释学作为一门解释学科,在当代语境中本身就是一种“做哲学”(Philosophien),是当代一种十分合适的哲学方式和生活态度。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有德表示,《伽达默尔著作集》中译本体现了洪汉鼎教授团队的辛勤付出与高质量翻译。洪汉鼎教授与伽达默尔生前的友好交往,以及伽达默尔对东方哲学的重视,这不仅体现了学术交流,也彰显了跨越国界与传统的深厚友谊,是文化交流与理解的宝贵见证。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杰教授表示,山东大学与洪汉鼎教授有近40年的合作渊源。洪教授学术扎实、平易近人,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伽达默尔、斯宾诺莎、分析哲学等,展现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伽达默尔在世界哲学中的定位非常重要,其思想对于理解知识的价值、面对怀疑论挑战、反思认识与理解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尚信表示,文本是伽达默尔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但如果依照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立场,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论断:文本没有原义(本义)。如果否认文本的本义,会取消文本之不可替代的地位,诠释也无法发端。相反,追求本义的本体论保证的诠释是更有效的,从而避免陷入相对主义。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表示,自己的学术思想曾受洪汉鼎教授的著作及伽达默尔哲学影响。即他对道、言的讨论,存有三态论及其所蕴含的一套诠释五阶论(道、意、象、构、言),虽然并没有直接取自伽达默尔,但这些思想蕴含着《真理与方法》的影响。此外,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重视历史性和生活世界,与伽达默尔思想有契合性。他强调,在中西文明互鉴下,应展开更多双向沟通与交流,而非单一的逆向格义。
在发布会专家发言环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邓安庆认为,伽达默尔哲学在国内并非被过度重视,而是重视还不够。中国哲学的自我认识曾深受尼采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影响,进而出现了一些片面的理解。如果过分强调存在的本真性,那么就会偏离柏拉图的学说,柏拉图那里的本源性之善就会被隐蔽。伽达默尔转向柏拉图,重新恢复了“存在向善”的向度。在此意义上,《真理与方法》或许比《存在与时间》更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聂敏里注意到,伽达默尔关于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主要出现在《伽达默尔著作集》第5、6、7卷。他认为,如果从古希腊哲学研究角度看,伽达默尔的古希腊研究已经构成德语世界柏拉图研究的经典。随着伽达默尔这三卷古希腊研究著作的出版,国内古希腊哲学研究必将呈现出新的景象。伽达默尔的古希腊哲学研究也是其哲学诠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原院长张能为认为,《伽达默尔著作集》中译本的出版不仅对伽达默尔研究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将推进中国思想文化的新进展。学界过去主要关注其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建构,但他实际上想促进人类文明新的转向。伽达默尔提供了中西哲学相互对话、彼此理解的重要视域。在文明互鉴的视域下,伽达默尔的思想应当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荣教授介绍了由其组织翻译的《伽达默尔著作集》第三卷。这一卷涉及到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思想极其复杂,翻译难度大,任务重,由集体协作完成。此外,他还分享了近年有关伽达默尔德国前辈同行康德自由思想的研究。即康德从道德走向宗教的事实表明,人的意志自由不仅处在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的紧张关系中,在某种意义上也包含了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的张力。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赵卫国教授提出,海德格尔1964年的文章《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旨在表明,以一种理论的方式、从世界之外观看世界的这种“世界观哲学”已经不再可能,哲学需要以新的方式存在。早期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的时间性结构,结合了存在论和诠释学,却缺乏实践的维度。伽达默尔哲学则承担哲学的实践性向度,“思”被赋予了实践任务,标志着哲学新方向。
开幕式暨新书发布会间隙,会议还专门进行了赠书仪式。赠书仪式上,由陈小文总编辑代表商务印书馆向以梅强书记代表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赠书11卷本《伽达默尔著作集》一套;由洪汉鼎教授、刘杰教授、张荣教授、赵卫国教授代表项目团队向出席会议的校外代表专家邓安庆教授、聂敏里教授、张能为教授等各赠一套新书,以表友谊与合作。
在14日上午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会议进行了两场主题报告会。第一场主题报告会的主题是“伽达默尔与世界哲学”,由刘杰教授主持。
洪汉鼎先生的报告题目是《诠释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方式》。洪先生认为,伽达默尔意义上的诠释学(Hermeneutik)可以说是当代一种特别合适的哲学方式和生活态度。一方面,解释已全部充实了认知空间,另一方面,诠释学意义上的解释并不只是客观反思实在,而且改变和改造实在。特别在当今我国百年未有大变局下,诠释学可作为文化思想更有力量的“软实力”,因为,改变世界的核心问题就是价值观解释问题,“改变世界”的重要前提就是澄清“解释世界”问题。
张荣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康德的三重自由问题》。他提出,莱布尼茨曾经描述了思考自由的三个维度,即从上帝的自由和人的自由的关系中理解;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理解;从人与人的自身关系中去理解,而康德关于自由的思考同样存在类似的三重视角,即从上帝和世界(宇宙)关系中规定先验自由(绝对自发性);从世界和人的关系视角理解实践自由(自由决断);从人与自身(包括他人)的关系视角理解意志自由(定言命令及人性公式)。
第二场主题报告会的主题是“伽达默尔与中国哲学”,由商务印书馆学术编辑中心主任李婷婷主持。
张能为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伽达默尔重思中国思想文化的哲学性》。他指出,借助伽达默尔关于某些重要哲学议题的独特理解,可以认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开端是强调人的实际生命经验的“思想的开端”;中国思想文化作为一种哲学形态的哲学范式不是“纯粹理论哲学”,而是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逻各斯”与政治、伦理相统一的“实践哲学范式”;中国思想文化的汉语言形式在其语言的解释活动中,同样能让事情本身的普遍性存在和意义得以发生、显现和规定出来。
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伽达默尔文本诠释学与中国传统经典诠释》。他认为,中国传统经典诠释有汉学与宋学两种典范形态,皆以诠显经典文本“本义”“正义”为基本诉求,但前者开显的是王道礼乐化成天下的理想愿景,后者开显的是心性自足下圣贤气象与圣贤人生的达成。这启示人们,面世后的文本之底蕴,难有已然静止固化的所谓本然之所是,解读所至,即其呈现敞开的现实之所是,这是文本底蕴的直接现实与直接存在形式,它令文本接通了现实,并最终在现实淬砺下,跻身活力不竭、亦古亦新的经典行列。这一启示,是与伽达默尔诠释学理念深度相通的,而中国传统经典诠释,也值得予以重新审视挖掘,实现其全球文化视域下的转化创新。
在14日下午至15日上午,会议进行了四场专题研讨会。第一场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伽达默尔哲学研究”,由曲阜师范大学铁省林教授主持。
陈治国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诠释论现象学的时间观:存在的时间性与此在的时间性》。他认为,自胡塞尔以来,时间观念构成任何名副其实的现象学思想都必须予以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而作为一种诠释论(学)的现象学,伽达默尔哲学确实更加愿意跟随中后期海德格尔来理解时间,即根据作为存在之自身本性的发生事件来论述时间,但也并不排除人类此在的时间结构问题。重要的是,在诠释论现象学之时间结构中,过去而不是现在或将来具有优先性:每一种充实的当前存在本身尽管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过去,但确实是对曾经真实发生了的过去之实在进行扩充性、更新性的重新认知和运用之结果,并由此才为朝向将来可能性的相关筹划及其实现准备了条件。
贵州大学张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生命与存在——论伽达默尔对“那托普报告”认识的转变》。他指出,对伽达默尔的这种理解变化的评判,事关我们对海德格尔思想开端之运作机制的理解,因此,要澄清海德格尔“那托普报告”的根本旨趣以及伽达默尔相关理解的变化,需要首先澄清海德格尔1922/1923年间的一次决定性的思想突破的实质含义。
西安交通大学马小虎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生存论的接受》。他认为,从伽达默尔著作集来看,伽达默尔在大多数情况下强调规范性,但是,也在少数情况下提到反抗性。因此,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生存论的两种格调——规范性和反抗性。
上海师范大学窦绪凯讲师的报告题目是《伽达默尔论“艺术的终结”》。他提出,虽然伽达默尔或许因为受到误导而未真正理解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但他借助对“艺术的终结”的思索所表达出来的相关思想却另有深意,这主要体现在他借助于对哲学诠释学的发展,为彻底终结西方自柏拉图以来哲学与艺术的对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严谨的论证,为新的艺术的开端指明了方向。
山东大学买买提依明博士生的报告题目是《“物”在伽达默尔思想中的隐遁——从艺术作品之现象性出发的问辩》。他认为,当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物性之思进行解读时,只是强调了艺术作品在开显世界方面的功能,却忽视了不可显现的剩余之物,进而错失了世界本身由之而来的物性基础。鉴于诸视域即诠释学处境本身没有被回溯到其物性基础,进而没有在其自行显现的事件性中得到认可,伽达默尔所要辩护的“权威”之合理性也就变得可疑。
山西大同大学李国政讲师的报告题目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被“教化”遮蔽的“天赋”概念》。他从伽达默尔的核心哲学概念出发,深入分析天赋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教化”如何在现代语境下作为理解者发展的关键路径,最终论证伽达默尔并不依赖天赋作为理解的必要条件,但承认其在个体差异中的潜在意义。
第二场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伽达默尔与中国思想经典的诠释学问题”,由陕西师范大学宋宽锋教授主持。
李尚信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文本无本义的说法本质上是个悖论》。他认为,“文本没有原义”这个论断本身蕴含着逻辑矛盾。实际上,如果否认本义,那么这意味着任何解释和所有其他解释都是等价的。这种否认会导致粗制滥造的学术成就,带来浮躁的学风,就会取消文本之不可替代的地位。方法论的诠释学所主张并朝向的文本原义相比于其他主张更具有可靠性。即便不一定有最好的解释,但也应该有更好的解释。
山东大学陈坚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天台宗的“一心三智”》。他指出,相对于印度佛教,天台宗有着中国佛教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天台宗思想有两个明显特点:虽然不同于印度佛学,但可以用印度佛学来解释;在中国文化中一定有与其相对应的思想。比如作为天台佛学根基的“一心三智”,就是建立在印度般若智慧基础上的,是破我执之“自行智慧”和破法执的“化他智慧”的融会贯通。简言之,一个人如果自我修行到最高的境界,一定能开出教化他人的有效方法。
韶关学院王慧茹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清代儒家经典的身份与定位——一个诠释学视域下的理解》。她提出,清代儒家经典同时兼具“圣典、教典、正典、政典”四重身份。随着此四重身份的显隐变化,清儒经典作为“文本”概念的表现亦有所不同。明末清初侧重强调圣典、教典身份,以继述道统、经世之学为重;乾嘉时期,强调政典、正典身份,以补益政术、核证求真之学为重;晚清时期,以儒家经典为核心融通诸学,更化重填圣典、教典内容,新说政典章制、正典指向,经典四重身份产生转化与变异,以前驱引导者身份,提倡致用开新之学‚力挽世局。
曲阜师范大学邱文元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绝地天通与中庸诠释学》。他提出,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传入中国以后,以汤一介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家们提出了构建中国诠释学的任务,并且在四十年时间里形成了规模和影响都十分显著的诠释学思潮。当代中国的诠释学构建,是以解决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连续性继承为目标的思想运动。这份报告围绕着连续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途径试图提出一种中庸诠释学的方案。
山东大学李必桂讲师的报告题目是《“以意逆志”的意谓及其诠释学转化》。他提出,以东汉赵崎的注解为基本依据,解析它在“经学时代”的基本含义及其所暗含的古代诠释经验结构,即重视“圣人之志”在诠释活动中的绝对支配性地位。这份报告以现代哲学诠释学为参照,释“逆”为“晤”,晤谈之际实现解释者和文本的“视野融合”。
浙江工商大学王磊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文质模式的诠释学义涵》。他指出,中国经典诠释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方法论诠释和存在论诠释融合为一的特征,文质模式正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个体和群体在动态时空中,需要智德或实践智慧,由此来追求文质中道的生存状态。
第三场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伽达默尔与现象学”,由张柯教授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崔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缔造解释确定性的概念解释规范》。他通过对概念存在的本体论分析,清晰描述概念意义的存在模型,辨识其可解释空间,划定概念解释的合法追求界线,树立没有概念意义的存在确定性就没有解释的存在权利原则,区分概念解释的不同类型并制定相应的解释规范,从而在概念解释领域恢复解释确定性,让概念解释范畴下的文本原义死而复活。
山东大学李章印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在伽达默尔那里阐释如何具有相对性》。他指出,对连续性的强调使伽达默尔避免了相对主义,但这种避免只是局限于非本真生存并且仍然属于一种具体生存层次上的努力,因而无法避免阐释的相对性,因为非本真生存中的阐释以及所有具体生存层次上的阐释都必然是相对的。要想避免阐释的相对性,就必须在生存论层次上把目光投向本真生存。
曲阜师范大学铁省林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诠释学视域中胡塞尔的肉身自我构成》。他指出,肉身自我及其诠释性质内含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之中,是现象学研究不可完全抛弃的要素,正是通过肉身自我及其诠释性质才构成了先验的现象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肉身自我构成来了解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肉身自我,将肉身自我构成及其延展构成置于诠释学的视域下,透视其诠释学意蕴。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张兆民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生存、本真性与幸福——海德格尔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的阐释》。这份报告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特别是其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的阐释,以此构建其独特的真理观;还探讨了海德格尔的本真性理论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关系,指出两者在本真存在方式上的相似与差异。
上海财经大学李成龙讲师的报告题目是《论海德格尔对施莱尔马赫宗教观的继承与超越》。他认为,在海德格尔那里,为了进入源初的宗教生活,需要在宗教体验的直接性与种种理论中介之间划出一条界限,这一要求直接继承于施莱尔马赫在规定宗教之本质时将宗教从形而上学和道德中解放出来的做法。而施莱尔马赫用情感概念来规定宗教的本质,这种做法未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进入宗教体验。正是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的宗教现象学超越了施莱尔马赫的宗教观。
山东大学王冠博士生的报告题目是《“神思”只是创作主体的“想象”活动吗?》。他认为,《文心雕龙》首三篇的引领作用和《神思》篇的拟题和布局,已然充分表达了强调“神思”的意图。刘勰仅能通过形式指引性的语言来显示“神”为“思”的发源之处这个基本意向。在存在论的诠释学的视野下,《神思》篇所蕴含之源初真理才能不受遮蔽,进而与全书旨趣相贯通。
第四场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伽达默尔与前沿性哲学问题”,由崔平教授主持。
宋宽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当代中国哲学视域中的西方形而上学图景》。宋宽锋先生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诸多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而诸种当代中国的形而上学理论不同程度上都是融合古今中西的思想创构。当代中国哲学视域中的西方形而上学史整体性解读的核心论点之一,就是把黑格尔视作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者。实际上,康德所建构的是一种“知识论的形而上学”,而黑格尔辩证复辟的则是一种“前知识论的形而上学”。
德国萨尔大学丁儒亢博士生的报告题目是《“启蒙者”还是“反启蒙者”——谈伽达默尔哲学中康德形象的转变》。他认为,晚年伽达默尔似乎发生了一个有趣的转变,在诸多文章与访谈中他不仅越来越多地提及康德的名字,而且对康德的态度也逐渐从早年的批判逐渐转向肯定乃至赞颂和辩护。
山东大学岳秀芳博士生的报告题目是《从“形式指引”到生存论—存在论词源学》。她认为,尽管海德格尔本人没有明确将“形式指引”方法与他的词源学方法关联起来,但事实上,形式指引方法及其思想精髓已经被海德格尔化用在了他的词源学阐释之中。一方面,他通过将形式指引的“中介”固定在语词上,形成了一种“形式指引”式的词源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他利用语词“形式”的指示作用,对语词的源初意义进行了生存论-存在论层面上的阐释。
河北师范大学吴三喜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先验论证到自然主义》。他认为,在当代哲学中,约翰·塞尔将实在论看作一切正常理解活动必须设定的可理解性条件,而怀疑论则不享有同等的地位。斯特劳森和休谟等人则提供了一种实在论论证的自然主义方向。在这种论证中,实在论要么是先天的自然承诺,要么是我们的第二自然。比较而言,自然主义是一种更有前景的论证方案。
山东大学王钧哲博士生的报告题目是《“绝对服从法律”是否是正义?——苏格拉底正义思想诠释》。他认为,对于“绝对服从法律”是否为苏格拉底所认同的正义问题,代表论难以解释文本中存在的矛盾之处,而不代表论则引发对苏格拉底观点的可信度以及律法者作为辩护工具的质疑。通过引入一种弱代表论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苏格拉底的正义思想,并为深入理解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提供一个差异性视角。
浙江大学耿羽飞博士生的报告题目是《亚里士多德“灵魂伟大”概念——兼论其与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契合》。她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提出的“灵魂伟大”这种德性不仅受到他的高度重视与称赞,也最能反映其伦理学的特色。然而,由于时代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这种德性常常显得难以理解,也尚缺乏恰当的中文翻译方式。她试图结合中文语境的文化背景,对比“灵魂伟大”与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概念,阐释并化解对其理解上的疑难,提出新的翻译尝试。
12月15日中午时分,会议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由山东大学的李章印教授主持,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张能为教授和中国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轮值主任张荣教授分别致辞。张能为教授表示,希望国内学界同仁积极运用11卷中译本《伽达默尔著作集》这套文献作出新的思想创造、新的理解。张荣教授指出,诠释学作为一种学科,它的真正的生命、意义、价值就在于其作为生命哲学的特性。这种生命哲学应当是多元的,因为生命本身是多元的。
由此,《伽达默尔著作集》新书发布会暨伽达默尔哲学研讨会圆满闭幕。
文:买买提依明
图:董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