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欢迎您!!
学校首页 院长信箱
文化建设
百年办学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化建设  百年办学


百年树人扛起使命担当


 

作为学校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林学院如今已走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百余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扛起了自己的使命担当。

学院规模不断扩大

 林学院前身是1906年创建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林科和蚕科,19479月正式设立山东农学院森林系。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林学系,1993年撤系建院,成立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历设林学专业(含林学师范方向)、蚕学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园林专业(含景观设计方向)、花卉专业。100余年来共培养本科学生1万余名,专科学生1千余名,研究生1000余名。

历经百年,学院现已经发展成为培养体系完整,学科专业设置科学,创新平台覆盖面广,科研水平较高的林科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学院设有5个系(林学、蚕学、园林、水土保持、风景园林)、7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内综合实验基地、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5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和12个科研平台。蚕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家蚕病理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林学被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13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教授27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8人;讲座(客座)教授5人,兼职(客座)教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林业教学名师2人。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在林学院的整个办学历史中,教学和科研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就是在山东农林试验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一直注重教学、试验与农事改良的结合。在此期间,林科和蚕科教师自发开展的一些引种试验奠定了近代山东林、蚕科学试验改良的基础,也是林学院科研工作的起源和雏形。1954年第二次全国高等农林教育会议明确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林学系遂加强了对师生的科研引导,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但“文革”十年中,科研力量断层、流失,科研设备被破坏,科研工作损失惨重。直到1978年,在学校“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的全国科学大会精神指引下,林学系开始不断调整与明确科研方向,把科研重点投入到解决林业和蚕业生产关键技术问题上,科研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庞金宣、孙仲序在1978年完成的“刺槐花药培养”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极大地鼓舞了林学院教师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198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后,更加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总方针,以及山东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林学系及时调整了科研方向,明确研究重点,让教师把科研工作集中到山东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以应用研究为基础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研究。

八五期间,林学院开始严格执行校院两级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多途径、多渠道、多方位的争取各级各类项目,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九五到十二五的二十年间,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观,以“多上项目、上大项目、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为指导思想,充分挖掘校内外科技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力量,积极开拓科研新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项目立项和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刺槐建筑与矿柱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2000年)和“桑蚕主要传染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2003年)相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大提升了教师对集体实力和创新研究的认知,同时也体现了林学院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实力水平。

十三五期间,学院进一步加大科研工作推进力度,尤其是强化了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近5年来,学院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科研项目与经费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丰硕。学院现有黄河下游森林培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山东省城乡风景园林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木材科学研究所等12个科研平台。在充分利用这些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同时借助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优良条件,学院在林木良种繁育与产业化开发、人工林定向培育与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与森林生态功能评价、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现代蚕业技术体系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72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国家科技支撑等国家科技计划41项,行业科技专项等部门科技计划19项,山东省科技厅、财政厅、林业厅等下达的地方科技计划86项,横向合作课题126项,总立项经费累计达9143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获植物新品种权和审定林木良种43个,授权专利56个,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16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1部,发表论文1226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20篇。

教育教学卓有成效

创办之初的林科和蚕科均深受日本实业教育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多直接从日本东京农科大学林业实科和蚕业实科引入,许多课程还同时包含有德国科技发展成就。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改革全国教育,颁布“癸丑学刻”,明确规定高等农业教育应设学科。在此后国民政府设立的省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和山东省农学院中,林科和蚕科改称林学系和蚕学系。抗战胜利后,由于采取严格入学招考制度,合理设置课程,实行专家治校,执行导师制和学分制等措施,办学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建国70年来,学院始终不忘初心、以本为本,坚持将教书育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经过院系调整,195210月成立新的山东农学院,设立林学系。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林学系全体教师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不断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贯彻“高教六十条”,使得林学系教育教学持续健康发展。从1978年到上世纪末的1999年,历经22年,学校从混乱、徘徊状态到统一思想认识,逐步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进入到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林学系高等教育第二次健康发展阶段,师资队伍、办学设备条件、教学与科研、办学规模、专业学科设置等都有明显的进步。1993年,林学系改称林学院,从此步入更加稳定的发展状态,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为新世纪林学院的起飞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新世纪,林学院逐渐发展成为拥有林学、蚕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风景园林学、生态学、木材科学工程与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大院。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革为动力,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努力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把学院建设成了多科型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2009年,《农林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农林高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林学院进入了崭新的全面发展阶段。学院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开展新农科专业建设,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林学专业人才,应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林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为目的,持续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这其中包括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增加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比重,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改造提升传统林学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突出课程内容时效性为核心,大力推进课程教材建设。上述举措的持续实施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效。2012年,林学专业入选山东省特色专业;2013年,学院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药乡林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014年,林学专业入选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6年,林学专业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目前,林学专业是山东高校拨款分类唯一的A类林学专业,蚕学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林学和园林专业分别入选山东省特色专业。

如今的林学院,始终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为目标,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林业专业人才,为山东乃至全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

bannianbanxuejishi.doc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电话:0538-824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