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2024级本科生报到侧记】旭日新生聚江海 “缘”来圆梦在通大

1067
分享

阅读次数:1067发布时间:2024-09-09 17:21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合署,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余小乔

橙黄橘绿,桂子飘香,9月的通大热闹非凡,8200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新血液”,背着梦想的行囊走进通大,开启属于他们的青春旅程。

校园里,热烈似火的迎新横幅、温馨活跃的打卡立牌,加上一张张意气风发的新面孔、一趟趟转运行李的接驳车,共同绘制出缤纷欢乐的校园迎新画卷。

新生们也用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回应着校园的每一个“拥抱”:“这里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郁,是我理想的大学模样”“学长学姐们热情、主动,让我们一见如故”“一定学好专业,不浪费宝贵的大学时光”……

“这是我要上的大学”

夏星星因支教结缘通大  黄舜尧/摄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十年前,一场跨越1600公里的支教活动,不仅让广西柳州知了小学的夏星星与通大结下一段情缘,还让她在求学深造的关键路口,毫不犹豫地将通大列为重要一站。“当时我就想,如果高考分数能达到的话,南通大学就是我要上的大学。”夏星星说,自己今夏顺利圆梦通大,并且进入心仪的服装设计与制造工程专业学习,要特别感谢学长学姐们在知了小学开设的创意课程,为她埋下一颗“走出大山看世界”的种子。她说:“我要学好专业,毕业后回家乡把民族传统服饰传承下去。在校期间我也要向学长学姐看齐,成为伯藜学社支教团的一员,将爱心继续传递。”

来自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新生闹日卓玛,因为高一时的一次偶然机会与我校医学院学生高倩君成为笔友,坚定了报考通大的决心。“学姐在信中不光教我学习方法和技巧,鼓励我努力学习,还经常分享通大美景、美食,让我提前认识了钟灵毓秀、茹古涵今的启秀校区和百年通医的历史底蕴。”她说,自己一直很憧憬来学姐的母校看看,今年终于被通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录取,“和学姐直接从笔友变校友了”。走进启东校区,她更是开心异常,“我已经开始畅想以后伴着海浪声入睡的生活了”。

和闹日卓玛一样,受江苏对口帮扶青海的系列行动影响而决意到江苏“看风景”的大有所在。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新生蔡林来自青海贵德县,亲身感受了南通作为结对城市在教育方面对贵德的帮扶。“我在初中就读的河西中学见识了通大支教老师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当时就很好奇通大是怎样培养出如此优秀的老师的。”蔡林原说,作为其中一名受益者,他希望来通大寻求内心深处的答案。同样,考取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桑改措也在支教老师鼓励下前来通大求学,“想像支教老师说的那样,有朝一日‘成为自己的太阳’。”

新闻学专业的新生秦王慧,对通大的感情可谓“与生俱来”:二十多年前,她的父母在通大相识,共同度过四年时光;自己从小听父母谈论他们的大学,并时常被带进学校接受熏陶。“父母上过的大学也是我想上的大学。”秦王慧萌生了到通大求学的想法。今年6月,她顺利通过学校综合评价招生考试,正式成为“通大二代”。她坦言,入校后将用脚步丈量父母走过的路,感受时空交错的美好。

在通大,“有缘”的故事还有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6个“刘畅”今年同时考入通大,其中2名“刘畅”同在外国语学院,会是怎样的一种因缘际会?“一定是特别的缘分,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相遇。”日语专业的刘畅表示,同名同姓同一学院的特别经历,将是她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今后有机会也想认识同校其他几位“刘畅”,大家建个小群,一起了解“世另我”的别样风采。数据显示,今年新生中,34人将与学校同一天庆生,报到当天过生日的就有30人。9月7日,预防医学专业的陈葛尧在得知自己与通大同日生日后显得格外激动,更加确定了自己与通大的缘分,“下个生日当天,我一定要与学校拍张合影并发上一条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我与大学的情缘。”

“我的青春自通大绽放”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2024级新生怀着满腔激情和对未来的畅想,用独属自己的方式许下他们的青春誓言。

姜铭君和孙宇豪结伴骑行来校报到  宋星怿/摄

姜铭君和孙宇豪高中时就是好“哥们”,两人在得知被我校物理师范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别录取后,相约用骑行的方式开启他们的大学之旅。“在网上看到骑行中国的行动就觉得很厉害,我们也想挑战一下自己,看看是否也能骑车来大学报到,为大学生活开了个好头。”姜铭君和孙宇豪在前期做了路线规划,并且提前锻炼体能。报到当天,两人从常州市新北区出发,历时9个小时,跨越百余公里,途经无锡、苏州,经通沙汽渡过江进入南通。尽管沿途遇到了一些困难,不过,他们互相鼓励,一路坚持了下来。孙宇豪的妈妈一开始对这趟骑行充满了担忧,也陪着孩子们一块骑行。不过,她很快发现孩子们已经足够独立自主,她很是欣慰。“我们希望通过此次骑行展现青年人昂扬的姿态,磨砺不屈的意志,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一抹坚毅顽强的底色。”姜铭君说,这次骑行路上的颠簸与坎坷,将化作他前行道路上的一束“光”,助他披荆斩棘,绽放青春风采。

来自新疆伊宁的东乡族女孩马丽亚,克服从未出过远门的忧虑,独自一个人背着行囊跨越3600多公里,从祖国的西北边陲来到江海交汇的南通。“虽然对未知旅程颇感不安,但我很快说服自己,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到医学教育资源更优质、更全面的地方学习。所以我选择了南通大学。”马丽亚说,她很期待学成之后回家乡为乡亲们提供医疗帮助时的场景。

受姑姑在通医求学的影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学生吴星毅也立志学医,并追随姑姑的脚步来到通大,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姑姑是通医99级学生,也是我学医路上的榜样。我希望未来像姑姑一样在,为拯救危重病人出一份力。”吴星毅表示,他本科毕业后会考虑继续深造,未来有机会也会尽己所能向国外传播国内先进医疗技术。

来自苏州的冯孝恒凭借636分的高分,被我校小学教育(师范)专业录取。这也是他追随教师妈妈“子承母业”的结果。“我的妈妈是一位敬业有爱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是我的小学任课老师。我希望将来回到苏州,像妈妈一样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让花成为花、树成为树。”

带着情怀和使命来通大求学的本科新生还有很多。今年入校新生中,有312名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来自仡佬、纳西等27个少数民族,在锚定专业学习的同时,都带着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二重目的。来自傈僳族的软件工程专业新生和洋一旭,对本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特别骄傲,表示开学后会向身边同学大力介绍傈僳族文化特色和民风民俗。就读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水族新生韦世杰,也特别愿意分享自己民族的文化、美食和节日。“当前正是水族人民欢庆端节的时候,大家会走出家门庆祝丰收、祭祀先祖,也会围坐一起吃团圆饭,和大家熟知的春节一样。”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勤学十二载,万卷开新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本科新生中,约四成以上在中学阶段获得过学科类、艺体类或科创类竞赛大奖。前途璀璨的他们,选择来通大开启新程,继续成长。

喜欢写作文并获得过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一等奖的新生彭思源,其实是位“理工男”。他直言,自己填志愿时看到通大官网提到很多电子学科类比赛获奖信息,于是第一志愿就选填了通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他说:“大学四年我会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竞赛参与度,以赛促练,以赛促学。”

曾获第二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书法绘画比赛书法组一等奖的新生吴沂峻,从小就是喜欢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如今他的关注点聚焦在所学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前沿学术探索上。“通大预防医学专业是国家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我希望在这里努力深造,读完本科再攻读研究生,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练就过硬本领。”

来自无锡的新生许哲涵高中阶段学过编程并获得青科赛省级奖项,高考结束后却放弃这一专长,凭借兴趣报考了我校医学相关专业,最终被儿科学专业录取。“通大在医学领域的专业实力和人才培养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一直是我的第一志愿院校。”畅想大学生活,许哲涵表示会在这座具有历史底蕴的学校勤学苦读,精进医学技术,将来成为一名让老百姓信赖的儿科医生。

双胞胎兄弟徐逍遥、徐自在校园里打卡  陈石森/摄

同时考入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双胞胎”徐逍遥、徐自在两兄弟,也没有“逍遥自在上大学”的打算。“虽然我们一个叫逍遥,一个叫自在,但逍遥自在并不是我们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大学四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守住初心,专注提升编程语言、软件设计、系统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毕业即就业’做充分准备。”哥哥徐逍遥说,现在和弟弟不仅同班还同宿舍,两人会“像在家里一样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为对方把舵护航”。

“既是通大人,我们必将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提升专业技能,强化综合素养,用奋斗成就青春,用青春点亮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陈昱彤,说出了24级本科新生共同的“大学梦”。

(校报记者 余小乔  校报学生记者  钟钰婷 朱高杰 康之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