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拓新 知行合一
加快推进生物学本科卓越人才培养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顺利通过生物师范专业认证;生物技术专业获评“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作为支撑学科,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进入ESI前1%。生命科学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教学综合改革,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红色基因强底色 强基创优聚动能
“在希望的田野上”信仰公开课
学院党委树立“党建聚力、服务聚心、制度聚能、创新聚智、文化聚信”的党建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党委入选“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第二批标杆院系建设单位”; 教工二支部、学生二支部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学生党支部开展的“砥砺奋进新时代、劳动筑梦最光荣”活动获江苏省教育工委“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活动短视频获南通市“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红色主题短视频作品大赛三等奖;教师党员开展爱生“一帮一”活动,被评为南通市“168”爱生先进集体;开展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信仰大课堂活动被《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新闻媒体报道。
教学改革谋新局 奋楫笃行促发展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学院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专业平台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持续改革,近五年获批校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18项。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海洋经济蟹类——青蟹人工繁育虚拟仿真实验》获评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等4门课程获批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此外,学院青年教师在各类教学类竞赛中展现出高水平的教学创新能力及教学风采,学院青年教师连博琳荣获第四届全国教学创新大赛江苏省一等奖,多位教师在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微课教学大赛等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
学院坚持以课程思政和实践育人为导向,强化本科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高水平教学建设成果产出,着力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生物技术专业一流人才以及高素质中学生物学教师,提升学校影响力和办学实力。
产教协同聚合力 科教融合育英才
学院坚持以“三全育人、科教融合”为导向,依托学科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与专业实验平台、创新研究实验平台、企业教学实践基地等,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育人体系,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专业人才培养。学院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意识突出、实践能力过硬”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曹孜怡、韩朝同学获“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关亚博同学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蔡茜茜同学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何旭东同学参加朱日和沙场阅兵,冯志聪同学成功推免北京大学直博生。本科生就业率连续五年95%以上,考研升学率年均35%。学院多次被评为“南通大学学风建设先进单位” “南通大学就业先进集体”。
学院本科生团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
近5年来,学院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5项,省级立项25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星系级全国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三等奖”、“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百强团队”……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创业奖励30余项。
写好育人“大文章” 激活实践“大课堂”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先后组建了多支“有特色、成体系、创品牌”的学生实践团队,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云之青”本硕科普宣讲团先后面向云南、青海等省7所学校学子开展“云支教”活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此外,宣讲团陆续开展了“绿色文化大讲堂”进社区、进街道、进高校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生态宣讲、绿色劳动、环境科考、实地调研等形式,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团队先后获评第四届云支教大学生乡村教育奖“全国优秀团队奖”以及“自然教育优秀课程奖”、“美丽中国·青春行动”青少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实践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优秀团队”、江苏省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实践团成员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依托国家一流专业,聚焦国家及社会需求,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用“青年+”的方式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赋能添力。
学院将继续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目标和“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和新师范专业建设,充分发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质量提升为主线,加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着力培养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生物经济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南通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